一位來自中國深圳的95后青年,榮登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志年度十大科學家之首。 同時,也是《自然》雜志創刊149年來,獲此殊榮年齡最小的科學家,是中國年齡最小的在《自然》雜志上,以第一作者稱謂刊登學術論文的科研工作者。 《自然》雜志在年度文章中稱他為:“開創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杰出科學家。” 如今,數百位世界級研究學者正在試圖復制、拓展他的科研成果。一旦成果落地,就會為世界能源行業節省高達數千億美元的資金。 這位震驚世界的天才科學家名叫曹原——是一位年僅22歲的中國新青年。 曹原 曹原簡介1996年,曹原出生在成都。 11歲時,由于天賦聰穎,他被選進深圳耀華實驗小學超常班,由曾在中科大任教超過20年的副校長朱源直接任教。 在朱源的幫助下,僅僅不到3年的時間,他就完成了小學六年級、初中、高中所有課程的學習。 在面對他人羨艷的目光時,曹原淡淡的說:“我只是跳過了中學里一些無聊的東西。” 14歲時,曹原參加了高考,并以669分的優異成績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曹原的大學老師丁澤軍教授,因為對學生要求嚴格,被稱為“丁老怪”,在國內被人冠以“科研殺手”的稱號。 但丁澤軍教授在說起自己的學生曹原時,卻一反常態,稱他為一個“很聰明的家伙”。 中科大物理學院院長曾長淦更是對曹原愛不釋手。每每提到曹原,他總是激動地說:“這是在我實驗室混過的娃,當時我覺得他太厲害了!” 中科大畢業后,曹原隨即前往世界排名前五的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曹原 震驚世界的科研成果在世界能源史上,電力的傳輸過程,能源損耗巨大。 目前使用的傳輸材質中,大約7%的能源熱是在傳輸過程中損失掉的。這是世界上所有能源公司一直頭疼的問題。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發現了一種能夠將電子損失降到0的傳輸材質,命名為“超導體”。 因為這項發現,昂內斯榮獲諾貝爾獎。 但令人遺憾的是,要想實現這種傳輸條件,環境必須在冷卻至絕對零度(也就是零下273攝氏度)。 此后的107年中,無數科學家前赴后繼,希望研制出能夠在常溫條件下實現“超導體”性能的材料,卻都以失敗告終。 在攻讀博士期間,曹原發現,當疊在一起的兩層石墨烯彼此之間發生輕微偏移的時候,按照他的理論推測,材料會發生劇變,有可能實現超導體性能。 為此他日夜蹲守在實驗室,克服高溫、極寒等多種極端困難條件。 終于,在一次實驗中,曹原巧妙的將角度旋轉為1.1度時,奇跡發生了,置身特殊電場的兩層石墨烯,成為超導體,電子在其間暢行無阻! 雙層石墨烯 欣喜若狂的曹原深知,這將是一個改變世界的研究成果。為此他小心謹慎,通過7個月的反復實驗,最終在今年3月份,完成了全部實驗,打破了世界107年來超導體魔咒! 隨后,他將學術論文整理后,投給了《自然》雜志。 《自然》雜志編輯收到論文后,激動的都沒來得及排版,就將其中一篇文章提前發到了雜志網站上,隨后通過另外一篇文章進行評述。 論文一經刊登,曹原瞬間震撼了世界! 全球科學家都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在實驗室中,復制曹原創造的奇跡。 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甚至激動的說:“曹原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們能做的太多了!” 在曹原發表論文之后,短短9個月,石墨烯的初步商業化應用已經落地。 以手機為例,一旦安裝石墨烯電池,手機的充電時間將被縮短為16分鐘的閃沖。 以此為基礎,曹原的發現將極大的促進電子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在能源傳輸方面,它將為全球能源行業省下數千億的資金! 也是因此,年僅22歲的曹原成為了年度世界最受關注的科學家。 曹原 曹原的未來規劃無數大學和科研機構向他拋出橄欖枝,甚至有大學愿意為他提供一份教授的職位。 曹原表示希望學成歸來后,能夠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 如今,年僅22歲的曹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科研生涯會走向何方。 但他很明確的兩點是:第一,他會繼續此前的研究,創造更多的奇跡;第二,他會回到中國。 社會輿論網友在了解了這位年少有為的天才科學家曹原之后,紛紛發出評論:“中國后繼有人”,“國之棟梁——曹原一代” 網友評論 中國,隨著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曹原”相繼出現,變的越發強勁而有力。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中國卻早已不是那個中國了。 以國為名,觀視野格局,被冠以“中國”為名,實屬我輩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