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故事 確診2型糖尿病8年,常年吃二甲雙胍、格列齊特兩種降糖藥,血糖一直不理想,空腹血糖是14.7,餐后16.5,上個月體檢發現肝腎功能指標偏高,開始改用胰島素,睡前一次來得時12U,三餐前諾和銳各8U,空腹血糖是10.2,餐后血糖是12.7,還是高,之前出現的乏力、皮膚瘙癢的情況也沒緩解,想問一下怎么辦? 專業分析 很多糖友會出現這種情況,隨著胰島功能的下降,之前吃的一些依賴于胰島功能的降糖藥,比如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作用就會出現減退的現象。 而注射胰島素的量則是根據自身分泌的胰島素與實際需要的差額決定的,所以,當糖友注射了胰島素,血糖還是不好的時候,應該考慮是不是注射的量不夠,或者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 解決方案 根據糖友提供的檢查報告和日常血糖情況,建議暫時將基礎胰島素來得時加4個單位,餐時胰島素不變,觀察血糖的變化;同時采取非藥物方法促進胰島、肝、腎等代謝器官功能的修復,待功能恢復、血糖穩定后,再逐漸根據血糖情況,減少胰島素,改為降糖藥治療,在胰島功能恢復到30%以上時,實現血糖穩定,減停降糖藥。 糖友反饋 第一周,基礎胰島素加量后,血糖降到空腹7.3,餐后8.5。 2-8周隨著采取非藥物方法促進糖代謝功能,血糖逐漸平穩,胰島素減回原來的劑量,血糖穩定在6-7之間,皮膚瘙癢消失。 12周檢查胰島素水平回升,肝腎功能正常,糖化血紅蛋白6.1%,胰島素減到睡前6U,三餐前各4U,血糖平穩,體力有所回升。 20周后,停掉胰島素,每天早晚服用二甲雙胍、格列齊特,血糖平穩,空腹5.9,餐后7.1。 目前,血糖穩定保持在6到7之間,已經開始逐量減停降糖藥。 那么,非藥物方法是怎么回事呢? 正常情況下,2型糖尿病確診時,胰島功能就已經剩下不到30%,受損的胰島細胞在持續的高血糖作用下還會繼續受損,胰島功能也會以每年4.5%的速度下降,所以促進胰島功能的修復,迫在眉睫。 我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桌子壞了用木頭補,墻壁壞了用水泥修,所以,藥物雖然能對癥狀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細胞的損傷還是要用特殊的細胞營養來填補和修復。 隨著科學家對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發現,身體細胞的自我調節和修復,依賴于一種介于蛋白質和氨基酸之間的物質,叫做肽。 肽的形態有很多種,通過特殊途徑提取,并且外源性補充,就很有可能實現胰島功能的恢復。目前,世界各國科研人員,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我國的科研人員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點擊下方視頻了解詳情-胰島功能實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