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們這里教師評職稱,論文也開始算分,縣級1分、市級2分,省級3分,國家級4分,報刊上發表的或是各級評獎的都可以。 有個老師最后因一分之差,那一年沒有評上。他后悔說,“早知道這樣,當初那50元錢就該交!” 對鄉村老師來說,發表論文是不容易的,因此,論文一項就只有通過“論文獎”這個渠道。 過去和現在一樣,各級部門每年都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論文評選,老師們第一不愿寫,第二不太會寫,第三還要交評審費,第四,最關鍵,就是獲了獎也沒用,“廢紙一張”。因此,大家都不愿參加。 為此,每次活動,上級部門都會給學校分指標,下任務,要求必須完成。不得已,學校就出錢,“求著”或“指派”老師寫。 一般論文的評審費是縣級10元,市級30元,省級50元。但是,等到縣里評選完畢,再往上一級推送,則就是自愿了。這個時候,如果教師想把自己的論文推送到上一級,就是個人自抱腰包了。那時我們這里評職稱,論文是不作數的,因此,很少有人再花那個“冤枉錢”,況且,我月工資僅有400多元,當時的50元,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這就是前面那個老師“后悔”當初不該“心疼那50元錢”的來歷。 自從評職稱論文也管用后,每有論文評選老師們僅用“積極”二字就不能形容了,而是要“爭破頭”一詞更恰當了。因此,每有論文評選,學校也要組成評委進行評審才行,評審費自然也是個人出了。 特別是再后來,上級搞論文評選不再收費了,寫論文的老師就更多了。但這時,如果沒有點“真才實料”,想獲獎卻是不容易了! 還有課題,我最早接觸課題這個概念是在2006年。當時分給學校兩個課題——一個省級,一市級,必須申報。 咱沒見過這個東西啊!幸好學校當時接通了互聯網,通過上網查詢,知道了課題是怎么回事。給校長匯報,說這是一項浩大工程,主持人非校長不能擔任。于是,經過一周的“拼湊”以校長的名義報了上去,哦,當然還有200元錢的評審費。結果,還真批了——給發了立項通知書。 批了就批了唄,我領回立項通知書,校長就鎖進廚子里了。 后來,學校換了校長,課題本身就沒開題(這是后來才知道的名詞),自然我也沒再過問。 再后來,有個老師得到高人指點,知道了課題的好處,要參與這個課題研究,找到原來的校長一問,原來校長說,校長他都不做了,課題當然就不做了。這個老師高興極了,就將兩個課題立項書要了過來,不過當時沒敢做省級的,就只做了個市級課題,寫了個“主持人變更申請書”,成了新主持人。 這個課題,在2012年的時候,通過了課題鑒定,發了結題證書,后來還獲了個“市教科研成果獎”,評職稱的時候,起了重要作用。 再后來,我知道,課題一般是五年一循環的,比如山東省的“十一五”“十二五”現在到了“十三五”,也就是,你看見人家的課題結題證書,那是五年經前的事,“現用現買”是來不及的。 現在,別看我們是個鄉鎮中學,省級課題結題已有5項了,市級課題十幾項,縣級課題十幾項,在研的省市縣課題還有十幾項。我們這里的老師,都知道課題是有用的! 教師做的教育教學工作多種多樣,而且隨著時代發展,課改要求,不斷有新項目,新內容,新賽事,這些東西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有的并未寫在職稱評審條件和標準里,也就是說,有不少證書在職稱評審時是不起作用的。 但是,有心的老師們也可能注意到,各地職稱評審的標準、條件每年都會有新變化,一方面職稱評審也要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上級還有一個導向問題,要倡導某件事,激發教師們的積極性,當然,當然就是讓這件事在職稱評審中起一定作用。 所以,多年來我總結的經驗就是,一名教師,要想評高一級職稱,上級號召的事,要積極參與,先不要管他職稱評聘起不起作用,更不能嫌這件事沒有做過,沒人做過,摸著石頭過河,有難度,先做起來再說,如果將來評職稱時有用我們很高興,沒有用,自己也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增長了知識和能力,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反之,你只瞅著職稱評聘有用的“東西”做,第一,有可能像論文、課題那樣,“現用現買買不來”,即便能“買”,大家都認識到了其作用重大,“買”的難度當然也就會加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