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慢性腸炎的人,常常遭受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的困擾,遇冷、進油膩之物或遇情緒波動,或勞累后尤其顯著。實在令人煩躁。怎么辦? 以炒山藥、焦白術等配伍而成的補脾益腎湯,來自《華佗神方治百病》,可治慢性腸炎。 用方:炒山藥30克,焦白術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菟絲子15克,補骨脂15克,焦山楂10克,肉桂6克。 制作方法:每日1劑,水煎,分二次服,12劑1療程。 本方的治療,以健脾溫腎,消食止瀉為主。 消食止瀉治腸炎很好理解,為什么健脾溫腎也可治慢性腸炎? 需健脾溫腎的情況,一般為脾腎陽虛。這種情況多由于體質虛弱而感受寒邪較重,或久病耗損脾腎之陽氣,或久瀉不止,損傷脾腎之陽,或其他臟腑的虧虛,累及脾腎兩臟等引起。 脾虛陽氣不足,多引起大腸功能失調,表現為或腹瀉,或便秘。脾腎陽虛常見于虛勞、泄瀉、痢疾,以及西醫的慢性腸胃炎、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疾病。 理清了健脾溫腎與慢性腸炎的關系,再來看此方用藥的道理。 本方以炒山藥用量最大,為主藥。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生津益肺,補脾養胃,補腎澀精的功效。麩炒山藥以補脾健胃,益腎固精為主。用于脾虛泄瀉,久痢,腎虛遺精等。正囊括了本方針對癥狀,是本方最適宜采用的藥材。 茯苓、菟絲子、補骨脂,在本方的用量第二,作用為健脾溫腎。為臣藥。 茯苓是多數泄瀉方中的常用藥,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能生津液,開腠理。其性下行,能滋水之源,瀉腎中濁氣,利小便。 故藥性平和,既能健脾滲濕,又可扶正祛邪補腎,有補而不峻,利而不猛的特點。 補骨脂以種子入藥,苦辛溫燥,歸腎、脾經。 不僅善壯腎陽暖腎臟,更有補脾健胃、溫脾止瀉之功能。可用于治療脾腎陽虛引起的泄瀉。 菟絲子也是以種子入藥,味甘、溫,歸腎、肝、脾經。 是一味平補腎、肝、脾之良藥,具有補腎健脾養肝之功效。與茯苓等利水健脾藥配伍使用,可以健脾止瀉。 陳皮、焦白術、焦山楂主理脾胃之氣。脾胃為后天之本,治療任何疾病,都應始終顧護脾胃功能,即“存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三藥同時還具消食止瀉的功效,為佐藥。 陳皮力緩,溫和不峻,質輕上浮,苦溫燥濕,既能健脾,又能理氣,故往往用作補氣藥之佐使,可使補而不滯,防止壅阻,遏制胃脹腹脹。 既能健脾行氣,常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等癥。 又能健脾開胃,適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泄瀉等癥。 焦山楂是取凈山楂片放鍋內,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黃褐色而成。氣清香,味酸、微澀。歸脾、胃、肝經。 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的功效。 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脹滿,瀉痢腹痛等。 焦白術為藥材白術炮制加工后的飲片。 白術炒用時,微炒稱為炒白術,炒至黑褐色,稱為焦白術。 白術炮制不同功效也不同,炒白術補氣健脾作用強,焦白術則偏于健脾止瀉,并防止諸藥苦寒胃氣。 最后要說到用量最少的一味使藥,肉桂。 肉桂,是桂樹的老皮,性沉而入下,入肝腎。《神農本草經》曰:“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利關節,補中益氣。為諸藥先聘通使。” 有溫中補腎、散寒止痛功能,可治慢性消化不良,腹痛吐瀉等。 肉桂的功用,與炒山藥的功用遙相呼應,一個跳開場舞,一個唱閉幕歌,經過臣藥佐藥的吹拉彈唱,健脾溫腎,消食止瀉的功效至此達成。 實例驗證:治療38例,痊愈25例,顯效9例,好轉3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