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曉芳
近年來,為適應農業、農村不斷發展變化,同時結合縣域經濟的生產實際和特點,我縣逐年調整了種植業內部產業結構布局,目前已收到了初步成效,糧食作物面積逐年減少、經濟作物面積有所增加,飼用作物份額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已初具糧、經、飼三元結構雛形,但是,隨著農村新形勢、新問題的不斷出現,要求我們必須結合當前形勢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來進一步優化當前的種植業布局,努力提高我縣農民實際收入。 一、當前我縣種植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作物結構表現為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 我縣歷來以玉米、大豆作為主栽作物,每年種植面積都在140萬畝上下,一般占耕地面積的近80%,因而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在農區,農民種地首先考慮的是先種比較穩妥的玉米,然后再尋求經濟效益突出的其它品種,所以,糧食豐收特別是玉米豐收與否、銷路的滯暢直接決定著農業的收入水平,但由于不能上規模、比較效益低、深加工能力不強,連續幾年我縣農民在種植業上的收入一直停滯不前,因此,調整種植業結構,拓寬銷售渠道,千方百計地增加其他顯效農業是使農業不斷增效,農民不斷增收的有效途徑。 2、品種結構表現為優質少、良種引進、更新、普及慢。 受過去以追求高產為目標,以解決溫飽為目的的指導思想影響,農戶在選擇栽種品種時,對抗逆性強、高產穩產品種印象深刻,選用購買力強,因而形成我縣整體優質品種不多,產品質量低劣,市場競爭力低,市場占有率空間有限,即使個別農戶選用優質品種,但在銷售時,其優質優價體現不明顯,因此每年都會出現糧食積壓的現象,農民現金持有量低,農村市場開發、壯大受到制約;種子市場放開后,由于監督、管理力度等原因,部分種子市場經營混亂,有些低劣、假冒種子充斥其間,加上農民購種信息來源單一,售種單位一味追求利潤,優質良種更新、引進受到影響,為品種更新換代普及帶來困難。 3、經濟作物發展不穩定、市場競爭力弱。 我縣的小宗經濟作物星羅棋布,好、少、新、奇、特品種分散種植,沒有形成規模,不易形成市場,常自生自滅,對經濟拉動力不強,難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4、飼用面積發展滯后、低產、低效。 伴隨我縣奶牛業快速、蓬勃發展以及國家禁牧政策出臺,飼草、飼料種植被提到工作日程,但與全縣牧業發展需要還有一定距離。同時,由于在青貯、牧草種植上存在誤區,很多青貯、牧草被安排在中低產田、林斜地、低洼地等地塊種植,并且在播期、施肥、管理上明顯滯后于正常生產田,從而無論在產量上,還是在品質上,飼用作物和牧草其生產潛力都未充分得到發揮,亟待解決。 5、棚室生產低水平發展,市場占有率低。 我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道路發達,棚室發展一度十分迅速,部分村屯已初具一村一品的格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連續多年低水平發展,新技術、新科技引進慢,種植單一、復種指數低、反季節蔬菜比例小的弊病逐漸暴露。與周圍地區相比,生產成本高、效益不突出,進而競爭壓力加大,菜農種菜積極性受挫,棚室生產開始原地踏步,發展漸緩。 二、調整種植業結構的方向性建議。 調整種植業結構的指導思想是“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針,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以效益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逐步實現優化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結構框架,為推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發展,夯實結構性基礎”,逐步突出區域優勢,抓住特色產業,引導農民把一批特色產品逐步培育成支持農村經濟的特色產業,取得帶動一方農民致富的顯著效果。由于調整種植業結構要實現質量、產量、效益的統一,涉及范圍廣,涵蓋內容多、系統復雜,因此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總的原則是:扎實穩妥、循序漸進、保需提質、節本增效。 1、發展特用玉米,增加飼用(青貯)玉米、飼草規模 交通便利,縣城、鄉鎮附近村屯可以少量種植一些特用玉米,全縣面積控制在1-2萬畝左右,以粘、甜、黑系列為主;奶牛集中地區以飼用(青貯)玉米為主,面積擴大到20萬畝以上。另外,紫花苜蓿面積應在現有基礎上再擴大到5萬畝以上,用于過腹增值,主要解決飼草不足、質量下降及農牧區牧業的不斷發展。 2、雜糧作物的面積應適當增加 以高梁、谷糜為主的小雜糧曾做為富裕縣的特產,倍受城鄉居民的青睞,過去幾年受市場的影響曾一度蕭條,而目前人們對這類作物的需求有所抬頭,加之優質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使糧農的經濟效益有所上揚,所以有條件的鄉鎮、村屯應著眼于雜糧作物的開發,面積應在10萬畝左右。 3、經濟作物面積應逐年擴大 我縣具有發展經濟作物的自然優勢和地理種植優勢,經濟作物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再加上易找到順暢的銷售渠道,所以倍受廣大農民歡迎。根據我縣實際,經濟作物應在40萬畝上下,逐步擴大到種植面積的30%,保證我縣農區每人1.5畝經濟作物,便可創造農村農業總收入的50%左右,各地應根據本地的特點,應選擇以下作物:大棚葡萄、果樹、藥材、萬壽菊等。 4、瓜菜面積應增中有穩 發展瓜菜應以擴大陸菜種植,提高棚菜效益,生產反季節菜為主,西甜瓜生產應注重品牌和品質,兩者面積應達到3-5萬畝為宜,注重發展露地瓜菜的地方特色,如油豆角、番茄等。作者: 劉曉芳
近年來,為適應農業、農村不斷發展變化,同時結合縣域經濟的生產實際和特點,我縣逐年調整了種植業內部產業結構布局,目前已收到了初步成效,糧食作物面積逐年減少、經濟作物面積有所增加,飼用作物份額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已初具糧、經、飼三元結構雛形,但是,隨著農村新形勢、新問題的不斷出現,要求我們必須結合當前形勢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來進一步優化當前的種植業布局,努力提高我縣農民實際收入。 一、當前我縣種植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作物結構表現為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 我縣歷來以玉米、大豆作為主栽作物,每年種植面積都在140萬畝上下,一般占耕地面積的近80%,因而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在農區,農民種地首先考慮的是先種比較穩妥的玉米,然后再尋求經濟效益突出的其它品種,所以,糧食豐收特別是玉米豐收與否、銷路的滯暢直接決定著農業的收入水平,但由于不能上規模、比較效益低、深加工能力不強,連續幾年我縣農民在種植業上的收入一直停滯不前,因此,調整種植業結構,拓寬銷售渠道,千方百計地增加其他顯效農業是使農業不斷增效,農民不斷增收的有效途徑。 2、品種結構表現為優質少、良種引進、更新、普及慢。 受過去以追求高產為目標,以解決溫飽為目的的指導思想影響,農戶在選擇栽種品種時,對抗逆性強、高產穩產品種印象深刻,選用購買力強,因而形成我縣整體優質品種不多,產品質量低劣,市場競爭力低,市場占有率空間有限,即使個別農戶選用優質品種,但在銷售時,其優質優價體現不明顯,因此每年都會出現糧食積壓的現象,農民現金持有量低,農村市場開發、壯大受到制約;種子市場放開后,由于監督、管理力度等原因,部分種子市場經營混亂,有些低劣、假冒種子充斥其間,加上農民購種信息來源單一,售種單位一味追求利潤,優質良種更新、引進受到影響,為品種更新換代普及帶來困難。 3、經濟作物發展不穩定、市場競爭力弱。 我縣的小宗經濟作物星羅棋布,好、少、新、奇、特品種分散種植,沒有形成規模,不易形成市場,常自生自滅,對經濟拉動力不強,難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4、飼用面積發展滯后、低產、低效。 伴隨我縣奶牛業快速、蓬勃發展以及國家禁牧政策出臺,飼草、飼料種植被提到工作日程,但與全縣牧業發展需要還有一定距離。同時,由于在青貯、牧草種植上存在誤區,很多青貯、牧草被安排在中低產田、林斜地、低洼地等地塊種植,并且在播期、施肥、管理上明顯滯后于正常生產田,從而無論在產量上,還是在品質上,飼用作物和牧草其生產潛力都未充分得到發揮,亟待解決。 5、棚室生產低水平發展,市場占有率低。 我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道路發達,棚室發展一度十分迅速,部分村屯已初具一村一品的格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連續多年低水平發展,新技術、新科技引進慢,種植單一、復種指數低、反季節蔬菜比例小的弊病逐漸暴露。與周圍地區相比,生產成本高、效益不突出,進而競爭壓力加大,菜農種菜積極性受挫,棚室生產開始原地踏步,發展漸緩。 二、調整種植業結構的方向性建議。 調整種植業結構的指導思想是“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針,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以效益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逐步實現優化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結構框架,為推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發展,夯實結構性基礎”,逐步突出區域優勢,抓住特色產業,引導農民把一批特色產品逐步培育成支持農村經濟的特色產業,取得帶動一方農民致富的顯著效果。由于調整種植業結構要實現質量、產量、效益的統一,涉及范圍廣,涵蓋內容多、系統復雜,因此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總的原則是:扎實穩妥、循序漸進、保需提質、節本增效。 1、發展特用玉米,增加飼用(青貯)玉米、飼草規模 交通便利,縣城、鄉鎮附近村屯可以少量種植一些特用玉米,全縣面積控制在1-2萬畝左右,以粘、甜、黑系列為主;奶牛集中地區以飼用(青貯)玉米為主,面積擴大到20萬畝以上。另外,紫花苜蓿面積應在現有基礎上再擴大到5萬畝以上,用于過腹增值,主要解決飼草不足、質量下降及農牧區牧業的不斷發展。 2、雜糧作物的面積應適當增加 以高梁、谷糜為主的小雜糧曾做為富裕縣的特產,倍受城鄉居民的青睞,過去幾年受市場的影響曾一度蕭條,而目前人們對這類作物的需求有所抬頭,加之優質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使糧農的經濟效益有所上揚,所以有條件的鄉鎮、村屯應著眼于雜糧作物的開發,面積應在10萬畝左右。 3、經濟作物面積應逐年擴大 我縣具有發展經濟作物的自然優勢和地理種植優勢,經濟作物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再加上易找到順暢的銷售渠道,所以倍受廣大農民歡迎。根據我縣實際,經濟作物應在40萬畝上下,逐步擴大到種植面積的30%,保證我縣農區每人1.5畝經濟作物,便可創造農村農業總收入的50%左右,各地應根據本地的特點,應選擇以下作物:大棚葡萄、果樹、藥材、萬壽菊等。 4、瓜菜面積應增中有穩 發展瓜菜應以擴大陸菜種植,提高棚菜效益,生產反季節菜為主,西甜瓜生產應注重品牌和品質,兩者面積應達到3-5萬畝為宜,注重發展露地瓜菜的地方特色,如油豆角、番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