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出自《格言聯璧 · 接物》。 譯文:對方有理,自己沒理,要讓人;對方無理,自己有理,要容人。 ※ 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出自(清)龔自珍《丁亥·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之,漫不詮之,得十五首》。 譯文:如果連自己的心都抑制不住,怎么能戰勝客觀世界? ※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出自(元)張養浩《牧民忠告》卷下。 譯文:不能用衡量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 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出自(唐)韓愈《原毀》。 譯文:不拿要求一般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卻拿圣人的標準要求別人,我看不出這種人是在尊重自己。 ※ 病人之病,憂人之憂。 ——出自(唐)白居易《策林》一。 譯文:把別人的缺點看成是自己的缺點,把別人的憂愁當成自己的憂愁。 ※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待人當于有過中求無過。 ——出自《格言聯璧 · 接物》。 譯文:要求自己要從沒有錯誤中發現錯誤;對待別人即使其有過錯,也要從中發現他的優點。說明要嚴以律己、寬以以待人。 ※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出自《養正遺規》卷下。 譯文:對待別人要寬厚,對待自己要簡約;要求自己要嚴,要求別人要寬。 ※ 但攻吾過,毋議人非。 ——出自《陳確集 · 別集 · 不亂說》。 譯文:只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不要議論別人的是非。 ※ 但終日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 ——出自(清)王日卓《今世說》卷二。 譯文:如果每日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就妨礙自己走上圣賢的道路上去。 ※ 德盛不狎侮。 ——出自《尚書 · 旅獒》。 譯文:高尚的人自然自重,也不侮辱別人。 ※ 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自《孟子 · 離婁上》。 譯文:人首先都是因為自己不知自愛,而后才被別人看不起。 ※ 工于論人者,察己常疏。 ——出自(宋)張 木式《南軒集》。 譯文:巧于談論別人的人,倒是很少檢查自己的。 ※ 恭默深思,搜求己過,自然日新月異,到底有受用處。 ——出自《陳確集 · 書示仲兒》。 譯文:為人能恭敬而深思,經常檢查自己的錯誤,就會不斷進步,這些終究會有用處的。 ※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出自《論語 · 衛靈公》。 譯文:嚴以律己,寬于待人。 ※ 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出自(宋)林逋《省心銓要》。 譯文:積累很多的財物,還不如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要想免去禍害,還不如常常檢查自己的錯誤。 ※ 歸咎于身,刻己自責。 ——出自《漢書 · 杜周傳》。 譯文:對自己要嚴格要求。 ※ 過者,圣賢所不能無也。自以為無過,而過乃大矣;自以為有過,而過自寡矣。 ——出自《十駕齋養新錄 · 改過》。 譯文:不犯錯誤,就是圣賢也做不到。如果自以為沒有錯誤,那么錯誤就大了;常常自以為還有很多不足,那么過失就少了。 ※ 好責人者,自治必疏。 ——出自(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譯文:喜歡責備別人的人,要求自己必然不嚴格。 ※ 化人之心固甚難,自化之心更不易。化人可以程限之,自化元須有其志。 ——出自(唐)吳融《贈廣利大師歌》。 譯文:改造別人固然很難,但改造自己更不易。改造別人只要有個模式就可以了,而自我改造則需要堅強的意志。 ※ 禍生于懈惰。 ——出自《韓詩外傳》。 譯文:一個人懶惰,放松要求自己,便有禍患了。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論語 · 顏淵》。 譯文: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決不能強加于他人。 ※ 檢身若不及。 ——出自《尚書 · 伊訓》。 譯文:檢點自己的思想和品行,像來不及似的。 ※ 見毀,而反之身者也。 ——出自《墨子 · 修身》。 譯文:聽到別人詆毀你,應當檢查一下自己。 ※ 潔己是心豪。 ——出自(唐)劉禹錫《浙西李大夫示述夢四十韻并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 譯文:能自覺改造自己的人,就是智慧過人的人。 ※ 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下。 ——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 · 公平》。 譯文:事情做不好要盡量從自身找原因,不要埋怨他人和下屬。 ※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 ——出自(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譯文:對待別人要寬厚,對待自己要嚴格。 ※ 舉世何人肯自知,須逢精鑒定妍媸。 ——出自(唐)鄭谷《閑題》。 譯文:人世間誰愿意承認自己的缺點呢?所以必須用好鏡子來對照自己是美的還是丑的。 ※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出自(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譯文:如果擔心別人造謠生事,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并且把奸人從身邊趕走。 ※ 君復自愛,莫為非行。 ——出自《古樂府 · 東門行》。 譯文:高尚的人一貫堅持自尊自愛,杜絕不正當的行為。 ※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出自《荀子 · 勸學》。 譯文:君子能夠廣博地學習知識,每天又能自我檢查,所以變得更加聰明,行動也不會有過失。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出自《孟子 · 公孫丑下》。 譯文:君子不因為自己做得不好,就去抱怨天,或者責怪別人。 ※ 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兇。 ——出自《墨子 · 非攻》。 譯文:君子不以水為鏡子,而以別人為鏡子對照檢查自己;以水為鏡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別人為鏡子,便會知道吉兇。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出自《論語 · 衛靈公》。 譯文:高尚的人對自己嚴格要求,而卑鄙的人喜歡苛求別人。 ※ 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 ——出自(清)魏源《默觚下 · 治篇》。 譯文: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來苛求別人。 ※ 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出自《二程全書 · 伊川 · 易傳三》。 譯文:高尚的人遇到行不通的事,一定要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從而加強自我修養。 ※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 ——出自(清)張潮《幽夢影》。 譯文:要求自己要象秋風一樣嚴厲,對待別人如春天般的溫暖。 ※ 貌輕則招辱。 ——出自(漢)揚雄《法言 · 修身》。 譯文:容儀舉止輕佻就會招來侮辱。 ※ 明是非者檢人,思憂患者檢身。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譯文:公開搬弄是非的人常常盯著別人,深思熟慮憂患的人能約束自身。 ※ 莫將閑話當閑話,往往事從閑話生。 ——出自(清)金埴《不下帶編》卷六(引唐詩)。 譯文:不要把閑話當成無所謂的事,閑話里邊常常生出事端來。 ※ 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 ——出自《文子 · 符言篇》。 譯文:樹林生了蟲子,必然蠶食了樹林的本身。人做錯了事情,必然自己害了自己。 ※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知美惡猶吾身。 ——出自《王文公文集 · 眾人》。 譯文:別人對自己如何評價是無關緊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看看自己有什么缺點。 ※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 ——出自《韓詩外傳》卷五。 譯文:對己不自欺,對外不欺騙別人。 ※ 平生五字律,頭白不貪名。 ——出自《陳與義集 · 適遠》。 譯文:我的一生始終遵循著一個信條,那就是一輩子不求虛名。 ※ 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出自(唐)韓愈《原毀》。 譯文:要求別人詳盡嚴格,就會使人感到學好太難;對自己要求太少,就會阻礙進步。 ※ 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出自(宋)文天祥《山中感興》。 譯文:我怎能不愛惜青春,追求行樂并不是我想要的。 ※ 去小智而大智明。 ——出自《莊子 · 外物》。 譯文:去掉小聰明,就會有更多的聰明才智。 ※ 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出自《孟子 · 盡心下》。 譯文:有些人的毛病就在于放棄自己的田地,卻要去替別人耕田,要求別人的很重,要求自己的卻很輕。 ※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斯召辱矣。 ——出自《薛方山紀述 · 上篇》。 譯文:人不知自重自愛、自立自強,就會招來侮辱。 ※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出自《孟子 · 告子下》。 譯文:一個人常常檢查自己的錯誤,然后才能改正;自己覺得心意困惑、思慮阻塞,才能有所發奮創造。 ※ 人能反已,則四通八達皆坦途也。 ——出自《呂涇黔語錄》。 譯文:人能多檢查自己的弱點、錯誤,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立于不敗之地。 ※ 人心未易知,燈臺不自照。 ——出自(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達負荊雜劇》第三折。 譯文:自己的心不易了解,正象燈光只照別人不照燈臺自己那樣。比喻人往往對別人的缺點看得很清楚,但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卻不易看出來。 ※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出自《格言聯璧 · 接物》。 譯文:別人誹謗自己,與其辯解,倒不如能夠寬容他;別人侮辱自己,與其隨時提防,倒不如感化對方。 ※ 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出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譯文:放任自己的情緒而違反客觀規律,付出再多的勞動也不會有收獲。 ※ 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出自(明)祝允明《讀書筆記》。 譯文:善于觀察別人的人要首先觀察自己,善于觀察自己的人要首先觀察自己的心。 ※ 善敗由己。 ——出自《左傳 · 僖公二十年》。 譯文: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主觀因素起主要作用。 ※ 善則稱人,過則稱己。 ——出自《禮記 · 坊記》。 譯文:有了成績就稱頌別人的幫助和支持,有了錯誤就自己承擔責任。 ※ 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后身。 ——出自《意林 · 申鑒》。 譯文:善于執紀的人,是先嚴格檢查自己而后才去檢查別人;不善于執紀的人,是先嚴格要求別人而后才要求自己。 ※ 善為人者能自為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 ——出自(漢)桓寬《鹽鐵論 · 貧富》。 譯文:善于為別人著想的人,他自己能設身處地;會管理別人的人,一定能管理好自己。 ※ 稍知自省,便覺一己克治不盡,那有余力責人。 ——出自(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譯文:稍微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就覺得自己管好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那里還有工夫去苛求別人呢!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若塵埃。 ——出自(唐)神秀《偈》。 譯文:人的身和心本來是潔凈的,但也有被灰塵沾染,因此要時時擦洗,不要讓塵埃沾污。比喻人應當經常檢查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以清除世俗灰塵的污染。 ※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出自《老子》。 譯文: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量,能克服自身的缺點叫做強大。 ※ 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出自《淮南子 · 主術訓》。 譯文:圣人對于別人的才能,盡管再小也要用他;對于自己的過失,再小也要及時改正。 ※ 士當求進于己,而不可求進于人也。 ——出自(元)張養浩《牧民忠告》卷下。 譯文:要想求得進步,必須依靠自己,而不能依賴別人。 ※ 事到全美處,怨我者難開指摘之端;行到至污處,愛我者莫施掩護之法。 ——出自《格言聯璧 · 悖兇》。 譯文:如果事情做到完美無瑕,使怨恨我的人也挑不到任何毛病;如果行為十分污濁,一貫愛護我的人也無法加以掩飾。 ※ 事后而議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絲毫放寬,試思己當其局,未必能效彼萬一。 ——出自《格言聯璧 · 接物》。 譯文:事后對人吹毛求疵,求全責備,這種人要是自己去干那件事,未必能趕上人家的萬分之一。 ※ 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 ——出自《管子 · 君臣》。 譯文:嚴于律己的人,高尚的品德就樹立起來了。 ※ 天下無難處之事,只消得兩個“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只消得三個“必自反”。 ——出自《呻吟語 · 敦倫》。 譯文:只要多動腦筋,天下就沒有處理不了的事情;只要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天下就沒有不好相處的人。 ※ 天下有三檢:眾人用家檢,賢人用國檢,圣人用天下檢。 ——出自(漢)揚雄《法官 · 修身》。 譯文:天下有三種人的檢查:普通之人用持家的道理來檢查自己,賢良之人用治國的法律來檢查自己,高尚之人用天下的公道來檢查自己。 ※ 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 ——出自《薛文清公讀書錄 · 器量》。 譯文:只有自己心胸開闊,才能對人寬容;只有自己忠厚老實,才能容納別人。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出自(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譯文:只有自己品行端正,才能教育別人;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使人信服。 ※ 未聞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出自《淮南子 · 詮言訓》。 譯文:還沒有聽說自己的行為不端,而能去糾正別人的錯誤。 ※ 畏于己者,不制于彼。 ——出自(宋)呂本中《官箴》(引孫思邈語)。 譯文:對待自己能夠嚴格要求,就不會被別人所牽制。 ※ 我所不能者,不敢以責人;人所必不能者,不敢以強人。 ——出自(清)魏禧《日錄里言》。 譯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苛求別人去做;別人辦不到的事情,不要強迫他人去做。 ※ 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已至而呼天。 ——出自《荀子 · 法行》。 譯文:不要自己做不好而埋怨別人,不要等到刑罰降臨頭上再呼天喊地。 ※ 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 ——出自(明)呂坤《呻吟語 · 省察》。 譯文:要隨時隨地檢點自己的言行。 ※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出自《易經 · 系辭下》。 譯文:受到小的責備,而能加倍地警惕,這雖小就因禍得福了。 ※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出自(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譯文:做事不可隨心所欲,說話不可信口雌黃。 ※ 行矣且無然,蓋棺事乃了。 ——出自《昌黎先生集 · 同冠峽》。 譯文:經常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到了生命結束時才算完了。 ※ 省躬知任重,寧止冒榮非。 ——出自(唐)沈全期《自考功員外授給事中》。 譯文:經常反省檢查自身,是因為知道自己任重而道遠,怎么肯接受徒有虛名的榮譽呢? ※ 學者果能嚴于攻己,又能恕以及物,為仁之道,其在是乎! ——出自《朱舜水集 · 恕》。 譯文:學者若能真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就體現出仁義了。 ※ 一不敬,則私欲萬端生焉,害人此為大。 ——出自(宋)楊時《二程粹言 · 論道篇》。 譯文:對自己稍有不加約束,就會產生許多私心雜念,這是最害人的了。 ※ 一死鴻毛或泰山,之輕之重安所處! ——出自(宋)文天祥《言志》。 譯文:人的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究竟走那條路,全看自己怎么安排。 ※ 以言人不善為至戒。 ——出自《周元公集》卷七。 譯文:應當把喜歡說人壞話的缺點,當做頭等警惕的事情。 ※ 以仁安人,以義正己。 ——出自《春秋繁露 · 仁義法》。 譯文:用你的愛去溫暖別人的心,用正義來嚴格要求自己。 ※ 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 ——出自(清)魏源《默觚 · 治篇》。 譯文:在平時的言行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平時的細小言行來衡量別人。 ※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譯文: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就會少犯錯誤。 ※ 怨人不知自怨,求諸人不如求諸己得也。 ——出自《淮南子 · 繆稱訓》。 譯文:責備別人不如責備自己,對別人求全責備,不如嚴格要求自己。 ※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出自《禮記 · 中庸》。 譯文:自己地位高,不欺凌地位低的人;自己地位低,不攀附地位高的人。 ※ 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實以長己之惡。 ——出自《魯齋先生集》卷八。 譯文:責備自己可以培養美德,苛責別人剛好助長自己的惡行。 ※ 責人者必自恕。 ——出自(清)申涵光《荊園進語》。 譯文:苛責別人的人必然寬恕自己。 ※ 丈夫立身須自省,知禍知福如形影。 ——出自(唐)樊鑄《及第后讀書院詠物十首上禮部李侍郎》。 譯文:一個人處在世上應當時常檢查自己的弱點,應當知道禍與福就象形和影那樣緊密相聯。 ※ 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出自《禮記 · 中庸》。 譯文:端正自己而不苛求于別人,別人就不會怨恨你。 ※ 只是不肯移,非不可移。 ——出自《陳確集 · 別集 · 瞽言》。 譯文:說明有些人之所以沒有多大進步,只是主觀上不愿意改造自己,并不是不能改造自己。 ※ 只一自反,天下沒有不可了之事。 ——出自(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譯文:只要經常自我反省,嚴格要求自己,天下什么事情都可以解決。 ※ 治人不治,反其智。 ——出自《孟子 · 離婁上》。 譯文:我管理別人,可是沒有管好,那得反問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 ※ 治身之節者,惠也。 ——出自《管子 · 小稱》。 譯文:善于治理自身的人,就會得到好處,這叫做聰明的人。 ※ 專治己而不責人者,己必成。 ——出自《梅峰語錄》卷上。 譯文:只嚴格要求自己,而不求全責備于他人,自己一定會得到成功。 ※ 自律不嚴,何以服眾? ——出自(元)張養浩《風憲忠告》。 譯文: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怎么能使眾人信服呢? ※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出自《格言聯璧 · 持躬類》。 譯文:除了嚴于律己,沒有可以勝過別人的辦法;除了自強不息,沒有可以超過別人的辦法。 訂閱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