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定劇本的主人公: 劇本是以人為本的,你就是寫兩個人,也是以一人為主的。好比《魂斷藍橋》以誰為主?瑪拉和羅伊,當時是瑪拉,寫戰爭使美麗的女人失去愛情,走向死亡。一個劇本主題確定后,就是確定以誰為主。我寫《天國逆子》的時候,就遇到以誰為主的困惑。以媽媽為主就要寫這個女人在丈夫身上沒有得到愛情,為了追求愛情和情人好上,把丈夫毒害死,然后兒子把她告了。劇本起初是以母親為主,寫完以后,怎么看也不行。當時去廣州參加金雞百花電影節,碰到日本電影劇作家協會會長鈴木尚之先生,這是一個非常有劇作經驗的日本著名劇作家。我一說這個故事,他馬上就說:“確定什么人物為主是改變你主題的東西,誰來做主題,誰來做主要人物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女人又通奸、又殺夫,最后給她100個光榮的動作,觀眾也不能認同她。這一下子就把我打死了,真實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我以兒子為主角,戲就來了,兒子在兩難的漩渦里,一面是改嫁的媽媽,一面是冤死的爸爸,他多痛苦啊。有痛苦就有戲可看了,確定兒子為主這個戲就活了。以媽媽為主的話,為什么要殺死丈夫?要回答這個問題。以兒子為主,就是為什么要告自己的母親,當然后者路線是正確的,效果就好。 2. 確定人物的需求和目標: 這非常重要,需求越清楚,障礙越明確。你要得到一個姑娘,丈母娘反對,你要怎么辦?人物想要得到什么,你就要讓他得不到。一定要把需求搞清楚,人物是一個需求,需求產生動作。電影就是寫人物動作的。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人物就是一根筋,這個一根筋非常重要,是需求很明確的,當你宣布一個需求的時候,這個故事就開始了,觀眾就等待結果了。這是劇作的原則,原則是不能違背的。 3. 困難的情景: 一定要給主人公設立一個困難的情境,讓觀眾看到他在困難的環境做出一切反應,感覺人物內心的痛苦、矛盾和猶豫,他在兩難境地中的選擇,在這種環境下他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一定要有這樣典型的情境,沒有情境就沒有特別的人物,這是必要的寫戲的條件。 4. 就是對立體和對立人物: 沒有對立人物就沒有沖突,也就沒有戲看了,兩種需求的沖突、障礙越大,加劇主人翁完成需求的難度,對立體越強大難度越大,越有戲看。“沖突淡,沒戲看”,沖突一定要強烈,強烈的沖突才吸引觀眾,越是強烈的沖突越能出人物的性格。 5. 要帶一個威脅性的可怕危機: 沒有危機就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懸念。戲劇可以說稱之為危機的藝術,尤其是死亡的危機,是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我看過《盲井》,兩個壞人要殺一個孩子,危機一下子就帶到王寶強演的這個孩子身上來了,戲就來了,死亡的危機,我們就擔心這個孩子能不能被殺?所以,危機是特別重要的,電影故事就是有關沖突、有關威脅、有關危機的,使人擔心、使人期待、使人同情。我們之所以制作危機,就是要引而不發,就是要增加懸念,隨著危機的發展而到了高潮,主人公的需求才有了結局。 6. 精彩意外的結局是編劇重要的目標和追求: 剛才說寫人物必須找到需求,編劇的需求就是結尾,就是結局。結局表達我們所有的思考,表現我們所有的觀念,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物的思考都表現在結局上。觀眾看電影是從頭看到尾,而編劇必須找到了結尾才能開頭寫故事,結局決定了我們的開始。我想說一個“肛門原理”。我曾問鈴木尚之先生:“你經常改編小說為劇本,你根據什么來判斷,你這個小說改還是不改?”他說:“我根據結尾,結局好,這個小說才可以改,結局不好開頭再好,也不能改。”我說:“為什么?”他說:“跟人一樣,你首先要長好肛門,你才能吃東西。”編劇必須想好結尾,有人說我寫著寫著找到了結局,那是不可能的。一個精彩意外的結局誕生以后,你才可以做前面,如果結尾沒有做好,你頭再好接不下去,主題完成不了,我們一切都是奔向結尾、結局,其實編劇玩的就是前半部分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最后在結局上要發人深省。有一個劇作家說,發現了一個好的結尾,就開創了一個世紀。 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最苦惱的是很難找到一個精彩、意外的結局和震撼人心的結尾。結局也是高潮到來了,高潮完成了故事就結束了,所以說設計一個好的結局,等于一個劇本有了勝局。 摘自:《故事產業類型——電影編劇講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