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今80、90后的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很注重親子關系的培養,他們讀很多書,學習很多方法,試圖從小就跟孩子構建起融洽的親子關系。 但是親子關系不僅僅是父母與0-12歲孩子之間的互動,同樣也包含了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只不過前者間的親密很容易維持,后者卻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主持人馬東在綜藝節目《奇葩說》里曾經描述過他和媽媽相處的模式,在他父親去世之后,他媽媽幾乎不離開家,也不跟任何人接觸。每周去單位的半天,就是她唯一跟外界的聯系。而這樣一個聯系也在2018年中斷了,馬東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順著媽媽心意,卻沒辦法融入媽媽的生活。 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孩子在成年后之后,跟父母的相處都不算太融洽,常常會陷入“相愛簡單相處太難”的境地。比如,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喜歡什么事都一手包辦;父母的觀念陳舊落伍,沒有共同語言;父母能力有限,無法給予實質的幫助等等。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有一部分是現實因素,而更多的還是因為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2、中國也有很多父母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一直到他們成家立業,耗盡了自己畢生的心血和積蓄,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也不為過。 孩子成年之后,會因為學業或工作的關系,選擇遠離父母居住的地方去大城市打拼。一年下來也就是春節才能難得見上父母一面。所以現在網友都特別是愛曬,春節后返城爸媽給我們準備了什么。 從特產到熟食,每一位爸媽都恨不得把家都塞進孩子的背包、汽車后備箱里。 也許他們沒有辦法了解孩子在外打拼的辛酸,也不懂得在孩子寂寞無助時說出感人寬慰的話語,但這就是他們拼命想要融入孩子生活,以及表達愛的方式。 即便孩子長大后跟父母在同一城市,重心也會慢慢偏移到自己的小家庭,當他們陷入自己生兒育女的考驗之中,就很少能有人回過頭想一想,父母除了幫忙帶孫子孫女,跳跳廣場舞之外,還能怎樣生活下去。 同樣不善于表達的我們,雖然心里明白,但那種看著父母老去、病痛,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痛,讓想表達都無法開口,只能面無表情地說一句,“多喝水,早點睡。” “你快樂,我才能快樂”,這是多少中國父母和孩子的悲哀啊! 3、奇葩說第五季有一個辯題是《在外地工作,過的不開心,要不要跟爸媽說?》,這其實還是在討論成年子女如何跟父母相處。 無論是不停地跟父母索取,還是完全關閉自己不讓父母參與自己的生活都是自私。如何跟父母溝通,是我們每一個人后天都需要培養的能力。 身為子女,在自己成年之后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要讓父母覺得自己能幫到孩子,能夠參與孩子的生活。 對此,李誕在這期《奇葩說》給出的建議是,給父母找點兒事做。比如,他要搬家,本來可以請搬家公司解決,偏要請他爸爸來,說這些事情只有交給他才放心。擔心爸爸缺乏價值感,就把給自己網店拍衣服照片的工作交給他,老爸被哄得很開心,成天研究單反相機和拍照技巧,有事可忙心情也跟著變好。 將來等我們的孩子成年離開了家,身為父母,我們要懂得家庭關系的界限,有自己的生活,不被孩子綁架,也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羈絆。因為終有一天,我們會離開他們先走,孩子應該學會跟他們的伴侶建立最親密的關系,并相互傾訴相互依賴,共渡一生。
高曉松也在同期的《奇葩說》里也列舉了媽媽不給他過生日的例子,理由是他媽媽要跟合唱團的40多個人一起排練,不能因為他一個人影響40多個人。對此,高曉松沒有半點不開心,反而為媽媽擁有了自己的生活而高興。 蔡康永陪爸爸的方式,是安靜地拿著書,坐在客廳陪爸爸看他不感興趣的電視節目,不用說話也能感受到彼此帶來的溫暖和安心。 孩子終會一天天長大,哪怕不再生活在同一城市,哪怕已經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但跟父母之間的關系不應該是互相綁架或者彼此疏離,而是應該彼此用良性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生活中的困難,給予彼此親情的溫暖和支持。 PS: 分分彩信譽群還有一個月就要過年了,可以的話就回家多陪陪父母吧!別讓爸媽像下圖的這兩位坐在公交站臺的老人那樣,等了又等!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系咨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兒童心理。代表作《窮養一個男孩,毀掉三代人》、《我調查了100組家庭,發現既能上班賺錢,又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媽媽,根本不存在!》微信公號:陳妍媽媽(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