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爭平吳儂軟語娓娓動聽的評彈是老上海人的最愛。回顧老上海評彈發展的歷史,對于找準評彈在當下文化市場中的定位,創新發展評彈藝術不無啟迪。 評彈起源于蘇州,興盛于上海。早在明代蘇州地區就有說書活動。據吳縣志記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兩者截然不同,而總名兼曰說書,發源于吳中。”上海開埠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人口日益膨脹,大批蘇州人創業上海,一度上海出現“街頭巷尾盡吳語”的情景,評彈隨之而入。進入二十世紀后,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貿易中心,文化消費需求急劇上升。抗戰爆發后,上海成為孤島,經濟出現畸形繁榮局面。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從蘇州傳入上海的評彈進入鼎盛時期,上海成為評彈活動的中心。 書場是評彈繁榮的標志。上世紀30年代后,上海的專業書場遍布城廂,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觀。老城隍廟內就有得意樓、怡情處、四美軒、逍遙樓、蠡園、明園、柴行廳等多家。隨著評彈藝術的發展,出現了舞廳書場、飯店書場、游藝書場、茶樓書場、公園書場、旅館書場等一批新書場。當時著名的舞廳書場有米高美、仙樂斯、新仙林等。飯店書場有東方、滄州、遠東、南京等。福建北路玉茗樓、四馬路青蓮閣、廣東路萬云樓、東棋盤街春江花月樓、十六鋪稱心如意樓、西康路明月樓、牯嶺路湖園等是當年最熱門的書場。福州路山西南路的也是樓是上海第一家女書場。老上海人把泡上一壺茶聽評彈看作是最愜意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上海數十家民間電臺競相開設空中書場,街頭巷尾的收音機里弦索叮咚、晝夜不輟。據1938年11月29日《申報》的統計,全市20多家電臺每天播放評彈節目達103檔,每檔40分鐘,影響可見一斑。 上海巨大的演出市場,吸引了江浙等地眾多的評彈藝人。評彈演員進上海并在上海立足,成為衡量其藝術水準的標準。紅飛蔓茂的演出市場,爭奇斗艷的藝術競爭,加上聽眾的追捧,上海涌現了一批藝術精湛、富有創新意識的評彈藝術家。夏荷生、周玉泉、徐云志被稱為“三大單檔”。蔣如庭、朱介生,朱耀祥、趙稼秋,沈儉安、薛筱卿被稱為“三大雙檔”。蔣月泉、王柏蔭的《玉蜻蜓》,張鑒庭、張鑒國的《十美圖》,周云瑞、陳希安的《珍珠塔》,韓士良的評話《七俠五義》,張鴻聲的評話《英烈》,唐耿良的評話《三國》,潘伯英的評話《張汶祥刺馬》是當時有名的“七煞檔”。徐雪月、范雪君、黃靜芬、朱惠珍等是當時女演員中的佼佼者。范雪君先后兩次榮登“彈詞皇后”寶座。 隨著書情內容的變化、聽眾審美的需要,以及各種藝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老上海評彈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陳調、馬調、俞調三大流派的基礎上,創新形成了眾多特點各異的風格流派。其中彈詞流派的唱腔發展尤為突出,成為當時評彈繁榮的又一個重要標志。由夏荷生所創的以響彈響唱、挺拔遒勁為特色的夏調,由徐云志所創的以清悅甜潤、旋律軟糯為特色的徐調,由蔣月泉所創的以雍容華美、瀲滟濃彩為特色的蔣調,由沈儉安所創的以清雅飄逸、蒼勁柔美為特色的沈調,由薛筱卿所創的以明快爽利、咬字鏗鏘為特色的薛調,由張鑒庭所創的以蒼勁厚重、力度強烈為特色的張調,以及嚴雪亭所創的嚴調,楊振雄所創的楊調,祁蓮芳所創的祁調等,可謂精彩紛呈。與此同時,《描金鳳》、《隋唐》、《包公》、《顧鼎成》、《長生殿》、《啼笑因緣》、《秋海棠》、《雷雨》等一大批評彈書目演為經典。 全國解放初期,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等專業演出團體相繼成立,集中了當時評彈界的精英,編演了一大批優秀作品,把評彈藝術推向了新的境界。此后,由于各種原因,評彈經歷了艱難曲折,出現了式微的征候。進入新世紀后,由于文化產業和現代傳媒的多元發展,評彈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流失,生存和發展面臨新的考驗。 評彈,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絕不能讓它琴聲遠去。在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的今天,應當給評彈創造發展的空間。同時,評彈自身也應發揚老藝人們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吸收姐妹藝術的營養,運用現代科技等手段豐富表現形式,使弦琶琮錚、輕清柔緩的評彈再展風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