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夏不坐木 是因為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對于年輕人來說,室外露宿也是不好的習慣。因為,人睡著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斷向外分泌汗液,肌體處于放松狀態,抵抗力下降。夜間氣溫下降后,氣溫與體溫差逐漸增大,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不適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冬不坐石 是因為石頭具有聚溫性及傳導性,在冬季十分寒涼,屬陰邪,對人體有侵害。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如果久坐石凳,寒涼侵入人體,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尤其容易傷及腎臟。 此外,老年人在外時也不可坐“硬”。老年人如長期坐硬板凳,容易患坐骨結節性滑囊炎,屁股一接觸板凳就會有疼痛,且很難治愈。因些,老年人在外時,最好備個薄墊子,以免因坐而傷害身體。 按蹺:以外力對身體陽氣的擾動。《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氣宜收而不宜散,形宜靜而不宜動。導引按蹺,擾動收藏,非冬所宜。所以,冬季養藏,不做按摩、刮痧、拔罐、桑拿、出大汗等擾動陽氣的活動。《黃帝內經》所講的四季養生是以四時氣候變化來養護人體陽氣。即春天人體陽氣生、夏天陽氣長、秋天陽氣收、冬天人體陽氣藏。《黃帝內經》之“冬不按蹻”是中醫經典之作,它的出現也標志著推拿理論體系的形成。《素問·異法方宜論》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說明這種治療方法在當時已經比較成熟,且對這些治療方法的適應證做了一些描述。筆者在臨床中遇到有患者提出:“冬天不可以或者不適合做按摩、推拿治療,是嗎?”追根溯源,《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有“冬不按蹻”的說法,冬季這個時段是否是推拿治療的禁忌時間?為什么當今推拿治療冬季仍在進行?根據《黃帝內經》原文,結合醫理對此問題進行討論,認為“冬不按蹻”并不是表明冬天絕對不可按摩,其精神實質是要順時養生,使腎精得藏、陽氣得固,從而能夠陰平陽秘,達到健康的目的。 【“按蹻”的來源及含義】《黃帝內經》記載了“冬不按蹻”。想要說清楚冬天能不能按摩,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按蹻”,以及與出現在《內經》中其他類似詞語的區別。“按蹻”在《素問·異法方宜論》《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多處出現。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按,下也。從手,安聲”;“蹻,舉足行高也。從足,喬聲。”由此可見,“按”和“蹻”是兩個意思,一個指手,一個指足,“按”就是說手臂向下的動作,“蹻”是下肢抬舉的意思。從字面理解,“按蹻”也可能指彎腰手伸向鞋子的動作。 “按蹻”即按摩的別名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醫書共有15種(一說14種),其中有一幅殘碎的帛畫,命名為《導引圖》,從中可以看出44種導引動作,且有幾幅酷似前文所述“導引”“按蹻”的動作,且每幅圖旁邊附有名稱,從殘存的個別名稱中可以看出其動作的作用或者功效,已經具備了華佗所創“五禽戲”的雛形。由此,可以說《黃帝內經》中的“導引”“按蹻”并不單指字面意義上的簡單動作,而是多種肢體運動的代稱,現在多認為是推拿、按摩的別名。 【“冬不按蹻”的記載】,“冬不按蹻”真正含義是什么?如果脫離原文和上下文,單從字面上理解“冬不按蹻”的含義比較困難。有關“冬不按蹻”記載最早出自《素問·金匱真言論》。先看原文上文:“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因春、夏、長夏、秋、冬分別屬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本段論述了季節五行相克的關系。接下來又說:“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這段實際上分析了春季容易生肝病和鼽衄,夏容易生心病以及胸脅病,秋容易生肺病以及風瘧病,冬季容易生痹證和厥證。那么對于如何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原文給出了答案:“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文中分析了冬而春、春而仲夏、仲夏而長夏、長夏而秋等,五行相生致病的規律。也就是說,春季容易生鼽衄,但是如果在冬季不做按蹻,就減少春季發病的可能;春季不患頸項病,仲夏就不容易患胸脅病了……以此類推。 為什么冬季不做“按蹻”,就能預防春季病鼽衄呢?《素問·六節藏象論》記載:“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也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是腎氣所主,腎氣必須于冬季封藏,來年春季肝氣才能得到正常升發。由此看來,冬季不做“按蹻”的實質或者內涵是“勿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腎氣得到養藏。可見,所謂的“冬不按蹻”也就是指要順時養生、避免于冬季過度的活動,從而使陽氣外泄,避免觸冒寒涼損傷陽氣,這才是其精神實質。 《素問·異法方宜論》云:“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指出那些身處濕地且活動較少的人,容易患“痿厥寒熱”,解決辦法就是多運動,故宜“導引”“按蹻”,從這個角度也說明了,“導引”“按蹻”等運動可以調動人體陽氣,調暢氣機,祛濕健脾,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不按蹻”雖然沒有禁止冬季做推拿治療,但“冬不按蹻”的內涵對推拿臨床也是有指導意義的。比如在冬季臨床中,要特別囑咐患者避風寒保暖、避免熬夜、起居規律,推拿治療環境也應盡量溫暖。通過對相關原文的解讀和對《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冬不按蹻”的分析,冬季不可以進行推拿治療,也不是禁止肢體活動,順時養生、固護陽氣才是這句話的真實涵義所在。作為推拿醫生,冬季除了輕柔的按摩外,建議患者根據自己的體質、愛好,安排一些安靜閑逸的活動,如養鳥、養魚、養花,或練習書法、繪畫、棋藝等。恰當的運動和按摩有機結合,既顧護陽氣又能調暢氣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