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夫也瘋狂 農村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多數是耐人尋味的。有些老話從字面意思來看,可能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但是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含義之后,就會讓人有種“受益匪淺”的感覺。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一國之君應該盡為君之道,而為官的應盡為臣之道,父親就要盡為父之道,而兒子就得盡為子之道。這些都是古人所提倡的關于男子的“修身” 的行為準則。而在農村里有些老人也常會對后輩說起“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樣一句老話,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嗎? 官不入民宅 這句老話的前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君不進臣房”,其意思是說一國之君最好不要輕易去自己的臣子的家里去,一來是君臣有別,尊卑不能亂。二來是這樣還可以避免皇帝發現臣子家中的一些更好的寶貝,從而會產生貪瀆之心,這樣無論是對于皇帝,還是對于臣子都是不好的,奪人所愛非君子行為!而臣子會忌憚皇帝不高興,也只能忍痛割愛。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臣房”。 夜問人際處事 而“官不入民房”說的是同樣的道理,首先當官是要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如果經常去老百姓家里,那難免會盛情款待,吃吃喝喝這也是避免不了的了,這樣會讓別人認為這個官員行為不端,從而有人會編排重傷他,對于他仕途不利。其次,如果家中常有官員進出,這樣對于老百姓同樣也是不利的。一來會讓他們經濟方面增加負擔,二來讓看到的人就會認為這戶人家背景不簡單,會勾結官員干一些壞事,這樣名聲就不好了,別人也不敢和他們打交道。 父不進子房 字面意思是說,父親在兒子長大了以后,不要輕易到兒子的房間里去了。為什么父親不能到自己親兒子的房間里去呢?這個是因為人都有隱私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同樣需要尊重兒子的隱私。在不少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在過去父親如果找兒子有事情了,并不是直接去兒子的房間里,而是找人把兒子叫過來到廳堂里面來。其實,古人這話是有道理的,兒子雖然是自己最親切的人,但是他也有隱私的,尤其是在結婚了以后,最好不要隨意進去兒子的房間里,要尊重兒子的隱私,萬一讓別人看到了,那是會鬧出閑話的。 農夫認為這兩句話都是有道理的,古人所提倡的男人“修身”的準則,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是適用的。如果你家經常豪車出沒,那在村里肯定會遭人議論的,為人還是低調一點好。而兒子成家了以后,也最好是分開生活,這樣不僅能避免婆媳不和,而且還能避免閑言碎語。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對于農村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你有什么不一樣的看法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農夫每天都會更新文章,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收藏和關注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