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巴斯《進化心理學》第三章第一節:
抗菌假設(antimicrobial hypothesis)認為,香料能夠殺死食物中的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而且能阻止毒素的生成。這樣,香料就幫助我們人類解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存問題,即避免因攝入某些食物而生病或死亡(Sherman & Flaxman,2001)。還有其他的證據也支持這一假設。第一,在30種已經做過嚴格分析的香料中,每一種都能殺死多種產生于食物中的細菌。你試著猜猜哪些香料是最有效的殺菌劑?它們是洋蔥、大蒜、多香果和牛至。在實驗室試驗中,這四種香料都能殺死每一種單獨的細菌。第二,氣候越炎熱的地區,香料也放得越多,因為炎熱地區的食物更容易變質,這就加快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比如在氣候較熱的印度,通常情況下菜里面要放9種香料,而在天氣較冷的挪威,人們通常只在菜里放2種香料,甚至更少。第三,葷菜里的香料比素菜里放得多(Sherman & Hash,2001)。這可能是由于有害微生物更容易在未冷藏的肉類中繁殖,而死去的植物則相反,它們內部包含有物理化學的防御機制,因此也更不容易遭受細菌入侵。最后一個例證是,日本因細菌導致的食物中毒的發生頻率較高(每100000人中29人),而韓國則低得多(每100000中3人)。其原因是,日本人使用香料較少,而韓國人則使用了較多更具抗菌性能的香料。傳統日本料理的原材料大都取自當地的新鮮水產,但是現在,這些水產必須依靠進口,所以細菌的繁殖時間也加長了。 --------------------------------------------------------- 五筆按:廣東水果的香氣也確實比河北水果的香氣更具溢散性。 中醫上,香氣四溢的藥通常用來散濕濁,比如藿香正氣水。香料治時病瘟疫,一是靠化學反應,二是靠增強動物體內氣血循環、組織液流通的作用,這樣可以讓動物機體內的免疫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前者還好解釋,那后者是一個巧合還是植物本身在進化中的設計呢?香料是否也可以讓植物體內的組織液更順暢地流通,從而實現抗菌殺毒呢?如果第二點成立的話,“香料的化學成分可以殺菌”是否就是一個捎帶著的副產品呢?畢竟,香料的行氣開氣作用并非虛言,如果多用香料是會耗散正氣的。 我估計,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設計出香料這種分泌物時,未必是一開始就同時具有了殺菌和行氣兩種功能。哪個在前呢? 另:戴維巴斯在接下來的文字中有如下的猜想: “其實,人類之所以食用某些香料,更有可能是試驗或者偶然事件的結果。比如,人們發現在剩飯中加入某些芳香的植物果實后烹飪出的食物比普通食物更好,而且這些食物降低了人們生病的可能性。” 五筆按:這就比較扯了,這事用不著怎么實驗,人在為濕濁所困擾的時候,吃下芳香的東西就會舒服,很直觀明白的事。而在濕熱較重的地區(比如廣州),很多植物都有芳香化濕的作用(廣州街邊的水果幾乎都具有北方水果所沒有的一種高度溢散的香氣),人們有很多機會做出這種嘗試。 |
|
來自: 昵稱40301303 > 《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