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悅讀國學。每一天,我們都會接觸很多道理,有為人處世的,有人際交往的,有成功勵志的,這些理論,看起來條條在理,聽起來頭頭是道,經常感覺獲益匪淺,心領神會。 學了無數技巧,懂了很多道理,體會得清清楚楚,掌握得明明白白,感覺自己覺悟上去了,境界達到了,智慧通透了,但是一天天過去了,自己的現實處境好像越來越糟糕,心情越來越煩躁。 于是,很多朋友就心生感慨,道理懂得這么多,怎么就過不好這一生呢? 道理懂得這么多,卻又過不好這一生,原因何在呢?好多朋友做事情總是失敗,你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他卻一臉不以為然:你說的這些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 其實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不愿意做。明明知道是對的,就是不愿意付諸行動。 因為心里面總會有妄念,有妄念就有干擾,干擾自己的判斷力和執行力。 擔心付出之后沒有收獲,害怕努力之后還是失敗;或者胡思亂想:萬一做不好,別人會嘲笑我;人家都不做,我做小白鼠?或者見色起意,見利忘義,見錢眼開,明明應該管住自己的,偏偏不愿意管,結果明知故犯,一錯再錯 這些時刻在心底生起的妄念,掩蓋了你的正念,所以你即便懂得再多道理,現實狀況一丁點的改觀都沒有,因為你僅僅是知,卻不能行,做不到知行合一,現實怎么可能有所改變? 僅僅知還遠遠不夠,不能行一切都是枉然知行合一,體現在兩方面:知錯必改,知對必行。達到這個境界,也就做到了致良知。 一個人懂得很多道理,這是好事,說明在思想認識上,已經悟道了,知道了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僅僅是這樣,沒有任何意義。 這就像一個人餓了,如果只是聽別人介紹各種美食,如何味道獨特,怎樣鮮美可口,聽的頻頻點頭,心領神會,但是一口也沒有吃,不僅僅不能真正體會美食的滋味,很有可能被餓死,這就是所謂說食不飽。 知行不合一,僅僅知遠遠不夠,不能行一切都是枉然 知錯必改《傳習錄》里面,記載了王陽明先生的心學精華,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侃多悔。陽明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病。” 薛侃是王陽明的學生,這個人經常做錯事,事后呢,又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過錯,經常感到后悔。 可是他后悔之后,并沒有改正過失,僅僅是停留在“知道了錯誤,懂得了道理”這個層面,沒有落實到任何實際行動。這就導致下次出現同樣的情況,還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然后繼續后悔,久而久之,對自己整個人心境的負面影響非常大 一個人犯了過錯,就應該馬上改正,如刺在背,立刻拔除才行,如果不馬上拔出來,而只是吃藥止痛,不僅僅疼痛治不好,時間長了,止痛藥的副作用還會導致新的疾病,這就是所謂因藥得病。 實際上,很多人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知錯不改,知對不做。心存僥幸,得過且過。在這個狀態之中稀里糊涂混春秋,只顧眼前利益,只圖眼下舒服。日子一天天過去,終于有一天,隱患集中爆發,好運終結,處境改變,這時候回天無力,坐地哀嚎,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比如說,酒后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這個道理誰都懂,可是偏偏有相當一部分人,知道是對的,不去做,知道是錯的,偏不改,總是心存僥幸,酒后照樣開車開得飛快,等到有一天釀成大禍了,再來感慨:我什么都懂,為什么落得這樣的下場,豈不是太遲了嗎?知錯不改,總有一天害人又害己。 人生不可重來,時光不會倒流,知錯必改,且行且珍惜。 懂得道理,明白事理,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僅僅懂道理就行了嗎?人是靠道理活著,還是靠道理成長?道理什么都不是,只不過給你指出正確方向的路標而已!并不是目的地,路指給你了,你原地不動站著,誰還能替你走不成? 方向有了,你還得走去才能到達,方法有了,你必須實踐才掌握。 道理懂了,不遵守不履行,這就是背道而馳,背道而馳的人,一定自食其果。 知對必行一友自嘆:“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先生曰:“你萌時,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傳習錄·黃以方錄》 王陽明的一位學生說,歪心思萌動的時候,自己內心其實已經察覺到,也清楚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心思,只是做不到立刻去除。王陽明說,壞心思萌發的時候,你的良知察覺到了,這個良知就是你生命的依靠,不要遲疑,就是當下,此時此刻馬上去除,當下知,當下行,當下即是,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知道了什么是對,就要毅然決然,立即行動。絕不姑息,絕不推諉。 知道了什么是對,這就是正念生起,一個人能做到知對必行,一心不亂,堅守正念,就充滿力量,具足智慧,就可以改變現實,實現夢想。去向遠方,到達彼岸。 知行合一,知對必行,知錯必改。當下就開始,當下見成效不用擔心付出沒有回報,努力沒有成果。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下明心,當下見性,當下改過,當下解脫。當下便知,當下便行,一心不亂,從善如流,這福報是當下見效的,就好像一個沉寂千百年的暗室,只要當下點一盞燈,當下便可以驅走黑暗,看見光明。 一個人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正因為做不到知行合一,夢里走了好多路,醒來依然在床上! 欲正其行,先正其身,欲正其身,先正其心。心正而身行,即可知行合一,心不正,身不行,懂得再多道理,注定枉費此生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