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二年,先生首次登上黃山,他后來創作的《黃山旭日》《黃山云海》等作品皆為“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的氣勢磅礴之作。而后,先生遍游祖國名山大川,晚年游桂林、黃山、太湖、三峽、太行,多為國務院辦公廳、政協禮堂、人民大會堂及北京各大飯店等重要場所和公共場館作大幅畫作,畫名漸顯。其部分作品還被國家領導人定為重要的國禮贈送部分外國首腦。
三 追憶先生創作及教學主張
回想追隨先生的二十四年間,從他身上體察到的“大家風范”,非我輩所能也。
先生的定力和自律是我見到的人中最好的。先生年輕時跟祁井西先生學畫,養成了夜間作畫的習慣。他時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完成一幅畫,張掛在壁上,然后點上一支煙,怡然自得地欣賞。久而久之,先生身體透支,三十多歲就開始脫發。先生遂有所警覺,意識到不良的生活習慣帶來的后果,決定戒煙戒酒,不再熬夜。先生說到做到,此后身體也慢慢好了起來。
先生八十五歲那年,有一首以“自律”為題填寫的《水調歌頭》,詞曰:“少兒耽涂抹,想一跳而通。學后方知非易,十載嘆無從。馬瘦途長人老,渴望津頭指引,伯水盡山窮。賴有精誠在,不會沒前途。遇困惑,莫輕棄,耳休聾。方家多似星斗,我玉借石攻。筆墨相承相繼,詩境也同畫理,胸次并包容。山川多丘,云過見高峰。”這首詞以質樸無華的語言道出了先生一生治學從藝的艱辛歷程,表達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奮進精神,以及做人治藝的理想與追求,讀來令人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