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新手跟門診時都會發現一個問題——老師們問診怎么都不按套路出牌?課上說好的“十問歌”,臨床上老師們大部分病人只問兩三個問題就開始開方子了。 相反,中醫新手問起問題來就是一部“長篇小說”,“十問歌”問一遍還覺得意猶未盡。為什么呢?(嗯,一定是老師們看病不認真?。?/span> 下面我這個中醫新手就結合自身感受來講講為什么,希望能對您的臨床問診有些許的幫助。 抓獨 首先,按照六經辨證的思路,你看病得先定出疾病屬于哪條經吧?那要定六經就有很多抓獨的辦法,最簡單的就是《傷寒論》中的六經提綱。這樣你簡單問幾句,處方的大方向就定下了。 傷寒六經提綱: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一作寒)是也。 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比如問病人口苦嗎?口苦是少陽獨證。如果口苦,大部分病人我們可以從少陽去治,如果少陽不見效就去治厥陰。 再比如一個病人常年腹瀉,手腳冰涼,排除陽氣郁閉的四逆散證,我們就可以從少陰、厥陰去治。 (根據抓獨法進行問診,可以使問診變得簡單而有針對性。圖片來自《吳述傷寒雜病論研究》,紅色是學霸劃得問診重點。) 印證 其次,醫生聽了病人主訴,對病人進行了望診以后,其實醫生對他的病情是有個大致的判斷的——或者說醫生大概可以預判該患者的基本證型,后面的問診其實是在印證自己的預判,其實是一個”先證后診“的過程。 換言之,我們跟診時老師們的問診其實是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在學生會疑惑:老師們怎么隨口問了幾句就開始敲方子了,而沒有“一問寒熱二問汗”。 比如一個病人主訴“一生氣就胃疼“,胃鏡查了沒毛病。那學過一點中醫的人都知道是“木來克土”,最經典的一個方子就是逍遙丸。 此時的問診可以根據“逍遙丸”來展開:
總之,此時的問診都是以“肝郁脾虛”的逍遙散證為核心展開,有脾陽虛的溫陽,有肝火的清肝,氣滯嚴重的加理氣藥,有腎虛的補腎。 調整處方 最后,問診可以用來調整處方,使得處方用藥更加精確,也避免病人吃了藥以后不舒服。 比如你想用大黃,結果你問診發現這個患者本身就大便溏,那么此時你可以把處方中的大黃減量或者換成酒大黃,甚至配伍干姜一起用?;蛘呦胗酶山獣r問問病人是否口干,如果病人口干舌燥,此時就不適合單獨使用干姜。 比如下圖是一位泥沙樣膽結石的患者的處方,她的主訴是大便不通暢。因為看她舌邊腫脹,于是問她”有沒有口苦?肝膽有沒有問題?“結果問出她有泥沙樣膽結石。 少陽病,大便不通,用大柴胡湯,想用大黃來下,結果發現她有脾虛,舌邊有齒痕,問診她平時也喜歡吃熱的食物,就又加了三克干姜。今天問了一下,她的便秘喝藥后已經好了。(但是膽結石肯定好得沒那么快,還得吃一陣子藥再去醫院復查) (此處方為大柴胡湯、柴胡桂姜湯、吳門驗方五酸緩肝湯合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