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民 國醫大師 山西中醫藥大學 (2018年12月1日,在石家莊舉辦的首屆燕趙中醫高峰論壇有幸邀請到國醫大師王世民教授出席論壇并做主旨報告,現把大師的報告整理成文,以饗群友)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而“禮”多以補品為上,如人參、西洋參、冬蟲夏草......世人多喜補惡攻,醫者則不欲逆病人之心而慎用攻邪。殊不知,攻邪即是“補”!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自成攻邪一派,是“攻邪派”與“攻邪”理論的鼻祖。其著《儒門事親》言:“下之攻病,人亦所惡聞也,然積聚陳莝于中,留結寒熱于內,留之則是耶?逐之則是耶?《內經》一書惟以氣血通流為貴,世俗庸工惟以閉塞為貴,又止知下之為瀉,又豈知《內經》之所謂下者,乃所謂補也。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味佳肴,愈來愈多,加之壅補成風,近年來苦于便秘,腹脹,體重日增的患者不在少數,所以盤龍云海的排毒養顏膠囊一度風行,廣為銷售,成了名牌良藥。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前,上海三友實業社的“三友補丸”就是一味大黃,投放市場后銷售甚好;江西一位中醫也以單味大黃制成的“通補丸”而出了名。由此可見,不但“補”能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而且通導大便,保持機體出入的陰陽平衡,同樣也是益壽延年的另一法門,其理何在?《素問·五臟別論》言:“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意思是保持六腑的暢通狀態符合其生理特點,也是機體健康的基礎。可見六腑“以通為用”,調理腸腑的動態平衡是值得研究的。結合臨床不難發現,不少疾病通過調理胃腸常可獲得良好療效。在臨證中,我廣泛運用通下法,曾用瀉下藥治療某些伴有腸燥便秘的癲癇,用礞石滾痰丸治療實熱老痰上擾神明的神昏高熱,大便一通神昏高熱即可緩解。王永炎院士用星蔞承氣湯治療中風痰熱腑實證等,這些都是屬于中醫所謂釜底抽薪治法,更有甚者用十棗湯峻瀉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癥。 已有研究發現:腸道包含有大量的神經細胞,其總數量與大腦相近,從胃腸道到大腦的神經束比大腦到胃腸道的神經束還要多,胃腸道不斷向大腦傳遞信息,形成了“腸——腦軸”,腸道也因此被稱為“第二大腦”。此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精神情志與“腸”的關系,對中醫藥理論和中醫藥臨證治療法則頗有啟發和治療意義,用通下法作用于腸道來治療精神情志類疾病似可以看做是典型的“腸——腦軸”療法。 據報導:藿香正氣片能增強安定等鎮靜安眠藥的作用,拮抗乙酰膽堿引起的痙攣。臨床上對頑固性失眠在服用安定的同時加服藿香正氣片,療效非常顯著,并能使淺睡眠得到改善而提高睡眠質量。藿香正氣片不僅對腸道感染性疾病有良好的救治作用,而且對于“飯醉”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文獻報導:腸道內還有1000-1150種約100萬億個細菌,形成了多樣化和充滿活力的微生態系統,腸道菌群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動態平衡,在人體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藥治療疾病,就是根據病癥的陰陽偏勝偏衰,結合藥物的四氣五味、陰陽屬性,選擇相應的藥物,糾正由疾病引起的陰陽失衡狀態,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傳統中藥主要以口服的形式進入胃腸道,不可避免與腸道相互作用,在局部或全身發揮功效。由此可知,腸道菌群在中藥治療疾病中可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已知,某些中藥及復方的有效成分,口服難以直接吸收,需經多種途徑代謝后形成新的產物進入血清中,作用于靶點,從而發揮藥效。腸道菌群的生物轉化作用對中藥及復方中復雜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中藥番瀉葉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番瀉苷A、B,經胃、小腸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分解產物經血行而興奮骨盆神經節以收縮大腸,引起腹瀉;再如方劑補中益氣湯中含有大量的苷類、糖類等物質,難以直接被吸收,需要微生物將多糖、苷類等轉化代謝為苷元后而被吸收和利用,從而發揮作用或增強療效。 另一方面,中藥治病是通過“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腸道菌群失調亦可看作人體陰陽失衡的一部分,中藥及復方通過影響腸道菌群從而達到陰陽平衡,其主要影響有:藥性不同,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藥性相同的中藥對腸道菌群的作用趨勢是一致的,藥性不同的中藥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不同,具體表現為:溫藥對需氧菌的促進作用較強,而寒藥對各類厭氧菌的促進作用要比溫藥強,這提示藥性不同的中藥可能通過作用于腸道菌群來發揮功效。劑量不同,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不同。黃芩苷是黃芩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表明:低劑量黃芩苷(25mg/(kg·d))可促進有益菌,抑制條件致病菌,誘導新的菌群形成,從而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使其更趨于穩定;高劑量黃芩苷(100mg/(kg·d))可使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腸球菌的數量下降,促進大腸埃希菌的生長,造成菌群失調。 如是以觀,通下法在臨證中有著良好療效,而現代醫藥學表明:通下劑的良效,在中西醫之間似也有著不謀而合的一些奧秘。若然,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更不容勿視的苗頭或切入點,值得深入探討,力爭通過對腸神經系統和腸道菌群的研究,揭示通下法的部分作用機制,爭取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甚或拿到中醫藥寶庫的一把“鑰匙”。然乎否乎?愿與同道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