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引領未來,撥開迷霧看全球。 要了解西方人,就必須了解他們的歷史。而對西方人影響最大的,無疑是他們心目中羅馬帝國的歷史。 羅馬帝國的藍圖,據說由凱撒設計,成型于奧古斯都時期。 帝國的支柱有兩個,一個叫“羅馬軍團”,一個叫“羅馬統治”。物質和精神,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1. 羅馬軍團 上面是西元9年25個羅馬軍團布防圖 軍事力量當然是帝國的第一支柱。軍隊人數過少,不足以鎮壓叛亂;而人數過多必然稅負加重,引發叛亂。所以這也是一門藝術。 西元9年,奧古斯都把凱撒時期的28個軍團削減到25個,布防在整個環地中海的帝國疆域。 羅馬的一個正規軍團約6000人,由羅馬公民組成。25個軍團約15萬人。據說每個軍團還會配一個人數差不多的輔助軍團,以行省當地人為主,但羅馬人擔任指揮官。 意大利本島和西西里比較安定,基本沒有駐軍。西邊的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有3個軍團。 萊茵河防線有8個軍團,多瑙河防線7個軍團。這兩條河是歐洲最重要的河流。 發源于阿爾卑斯山北,萊茵河向北偏西流入北海,沿河有今天法國和德國的重要城市斯特拉斯堡、美因茨、科布倫茨、波恩、科隆,基本都始于羅馬軍團駐地。 奧古斯都曾經跨過萊茵河向東進攻至易北河。西元9年,羅馬的三個軍團被引誘進入密林,被日耳曼蠻族伏擊全軍覆沒。奧古斯都死后羅馬軍隊撤回了萊茵河西部。 多瑙河幾乎和萊茵河發源于同一地區,但是向東偏南一直流入黑海。沿河有歐洲的重要城市雷根斯堡、塞爾茨堡、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等。 多瑙河下游靠近黑海的地區是米西亞和色雷斯,就在現在的土耳其北部。 萊茵河和多瑙河防線,基本就是羅馬帝國擴張的北部極限了。 敘利亞行省有4個軍團。這里的防線是以幼發拉底河上游為界。東北是亞美尼亞,東邊是帕提亞,也就是安息。 剩下的地中海南邊,是埃及有2個軍團,北非有1個軍團,在迦太基城附近,屬于今天的突尼斯。 西元98年至117年,元首圖拉真在位,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巔峰,擴張的能量也達到了極限。 之前克勞狄烏斯時期占領了英國南部,征服后常駐3個羅馬軍團。 而萊茵河和多瑙河交界處的黑森林,也被羅馬人拿下,并且沿著黑森林邊界修了一個日耳曼長城。 日耳曼長城想象圖: 而多瑙河下游的達契亞(Dacia)也被羅馬人占領,往多瑙河北岸突出了一大塊,屬于現在羅馬尼亞的位置。 115年,圖拉真率羅馬軍團攻入亞美尼亞。116年據說還攻占了帕提亞(安息)首都泰西封,并一路進軍達到波斯灣。 據說這是羅馬帝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一年。 但是,隨后羅馬人就陷入了反抗的汪洋大海。占領區叛亂不斷,而中東地區猶太人的叛亂蔓延到了埃及和塞浦路斯。不列顛土著開始叛亂,北非的毛里塔尼亞也開始叛亂,多瑙河北岸的薩爾馬提亞人也借機發動進攻。 117年,圖拉真死在回羅馬的途中,哈德良繼位。哈德良以回擊薩爾馬提亞人進攻的理由把主力調回多瑙河防線,退出了亞美尼亞、帕提亞,東部防線又回到了戰爭前的樣子。 2. 羅馬統治 講完了軍事,再看看羅馬帝國的另一手:輸出羅馬文明,代表就是劇院,公共建筑,和羅馬大道。據說羅馬人是基建狂人。 為了用有限的兵力控制整個帝國,軍隊的調動速度是關鍵,因此每攻占一個地區,羅馬軍隊就開始瘋狂筑路。據說羅馬人建設的石頭路有8萬公里,加上砂石路、土路總計有40萬公里。 羅馬人能以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除了武力征服,威脅收買也必不可少。 比如高盧地區,部落眾多而不統一。凱撒除了武力征服之外也加以分化收買的手段:高盧人與其被日耳曼蠻族野蠻入侵,還不如羅馬人統治,收10%的稅來保證安全。 凱撒給了重要部族領導者羅馬公民權,把領導人的子弟作為人質,送往羅馬免費留學,讓他們“羅馬化”。愷撒在成為獨裁官之后,甚至還給予高盧部族有權勢者元老院的議席并賜姓。結果,高盧有權勢的家庭,多以尤里烏斯為第二個名字。 羅馬人向行省人民收10%的收入稅,而羅馬公民免稅但要承擔兵役。另外1%的營業稅和1.5 %-5%的關稅是普遍收取的。 西西里和埃及盛產小麥,據說分別供應了羅馬人各三分之一的糧食。羅馬人購買西西里和埃及的小麥,給他們帶來了收入;而憑著低價買來的小麥,羅馬可以向貧窮的羅馬公民免費發放糧食,還提供很多免費的表演、低價的洗浴等娛樂活動。 在羅馬統治下,羅馬人控制住了地中海的海盜,又修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促進了物流和經濟的發展,可以讓落后的蠻族享受文明,給環地中海帶來了“秩序與和平”。 這就是“Pax Romana”,即西方人念念不忘的“羅馬統治下的和平”,過去的地球人從未享受過的太平盛世。 然而,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了巔峰之后,只保持了幾十年,就開始進入了衰退期,很快帝國分崩離析,于西元476年滅亡了。 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們下回分解。 思考題: 日本人鹽野七生在《羅馬人的故事》里,特意比較了中國人和羅馬人:修建長城的中國人和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的羅馬人的不同就在于對國家應該興建什么樣的大工程這件事認識的不同。壁壘是斷絕人的來往,而道路則是促進人的來往。那么,國家防衛這一最為重要的目的,是通過斷絕與其他民族的來往來實現,還是通過促進本國內人們的來往來實現呢?兩個民族在這一方面觀念的不同,對于中國和羅馬這兩大古代強國來說,甚至決定了以后的國家形態。 對此,寫序推薦的王石附和作者說:中國的長城,現在除了收門票之外,還有沒有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從工程的角度講,也有很多質量問題。同樣是國家主導的巨型工程,哪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更有用? 可問題是,中國的民族和文明至今沒有中斷,而羅馬帝國1500多年前就滅亡了。不是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