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曹丕曾道“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芒”,對“越民”的鑄劍術(shù)進行了高度的稱贊,而“越民”往往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越國之民”。 中國兵器史上鑄造純鉤、湛盧、毫曹、魚腸、矩闊5把舉世名劍的歐冶子即是越國人,且據(jù)《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上述名劍均是歐冶子給越國國君勾踐鑄造。 與此同時越國人也確實依靠著自身彪悍的鑄造技術(shù),以一個遠離中原地區(qū)的偏遠之地為國土,在列國爭霸的春秋時代一度號令中原各國,做到了“萬國皆服”。 前585年為了遏制南方的楚國過于強盛,中原霸主晉國在楚國邊境扶持出了一個吳國。而出于不跟晉國徹底鬧翻臉的考慮,楚國也選擇了“代理人”戰(zhàn)爭,在吳國邊境扶持出一個越國。 于是在楚晉兩個大國的操控下,吳、越在作為棋子的狀態(tài)下,陷入了長期的武裝斗爭中。前506年吳國不負晉國的眾望,成功的攻入了楚國國都。 那曾想?yún)菄诔鴩辽细吒杳瓦M之時,作為楚國扶持對象的越國從其背后來襲,迫使吳國班師回朝,放棄兼并楚國土地的可能。 而也正是因為越國把自己到嘴巴的肉給打掉了,吳王闔閭于前496年興兵問罪。但遺憾的是吳王這次虧大了,不光軍隊被打敗,自己也因被射傷后傷口感染而亡。 在“殺父之仇”加持的勇猛下,前494年新繼位的吳王夫差不但興兵擊潰了越國軍隊,還將越王勾踐俘虜為階下囚,再后來就是我們熟知的勾踐“臥薪嘗膽”十年了。 這十年里吳國數(shù)次兵伐中原,跟晉國爭奪霸主之位,然而雖然結(jié)果是確立了自身“霸王”的頭銜,但連連征戰(zhàn)之下吳國國庫變得空虛了。相對的它的宿敵越國則因臣服吳國,在它的“光芒”掩蓋下修生養(yǎng)息了十年,國力早已從兵敗之國恢復(fù)到了鼎勝。 此消彼長之下,前473年越王勾踐趁吳國在中原兵敗,一口氣滅掉了吳國。繼承吳國疆域之后,越王勾踐也撿起了吳國搖搖欲墜的“霸主”頭銜。 當時吳國爭霸中原,不光是把自身打的沒了國庫,他的對手晉以及齊同樣也都損失慘重,所以面對越國的強勢崛起,也都紛紛表示認同,并選擇默認它為霸主。 對此《史記》載“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而為了配得上自己霸主身份,越國勾踐之子鹿郢在繼位之后,效仿先王勾踐請歐冶子鑄劍的模式。 下令征召大批越地工匠,鑄造屬于他的“王者之劍”,正因如此2000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有幸在浙江博物館看到被“官宣”為鎮(zhèn)館之寶的“戰(zhàn)國越王者旨於睗劍”。 該劍正面分別直刻有“戉(越)王戉(越)王;者旨於睗”的清晰文字,且鋒利的刀刃依舊“寒氣逼人”,讓人看了后背發(fā)涼。 袁載譽,知名文史撰稿人,專注世界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