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湛廬成功舉辦了“CHEERS2019·湛廬年度大會”。 整個大會由新個體、新商業、新思維三個主題環節組成,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女士以“未來需要什么樣的終身學習者”為題,進行了精彩的開場演講,提綱挈領地指出,擁有“多樣性思維”的個人和組織將獲得更多紅利。 在講到第一個部分「怎么才算得上是一個具有“多樣性思維”的人?」時,韓焱老師說要成為“多樣性思維的人”至少要具備四大類能力,而在講這四大能力的時候還推薦了相對應的圖書。 現在,湛廬君把這6本書都整理出來,希望能幫助你成為一個“多樣性思維”的人,從而更好地應對未知的未來。 01 第一大類能力:視角 生命3.0 這本書長踞亞馬遜圖書暢銷榜。霍金、埃隆·馬斯克、雷·庫茲韋爾、王小川一致好評;萬維鋼、余晨傾情作序;《科學》《自然》兩大著名期刊罕見推薦! 在《生命3.0》這本書中,一位頂尖的物理學家邁克斯·泰格馬克歷時5年時間,集結近1000位人工智能界大佬智慧,帶來迄今為止覆蓋人工智能最大范圍內的所有命題、最可信的科學腦洞:
02 第二大類能力:啟發式 [美] 史蒂文·約翰遜 | 著 盛楊燕 | 譯 真理是千篇一律的,你需要懷有一種被動的傾向才能尋找到它,而錯誤是變幻莫測的。正確的想法會使你停在原地,而錯誤的想法會迫使你去探索。所以,在千萬的試錯后,才能看到那些絕佳的、令人尖叫的好創意! 大家都認得出好創意。印刷機、鉛筆、抽水馬桶、電池、互聯網、GPS、Google——這些都是絕妙的創意。然而,它們是如何產生的?被喻為“科技界的達爾文”的作者,在《偉大創意的誕生》一書中,提供了深具啟示意義以及有論證實據的答案。 作者史蒂文·約翰遜以富有感染力、包羅萬象的風格游歷于多重領域,從神經生物學、都市研究,到網絡文化,找出了獨特創新背后的7大關鍵模式,深入人類600年重要發明的創新自然史,找尋它們的蹤跡。他檢視了特定情境如何加速創新進程、實體環境,以及如何使眾人與創意齊聚一堂,從而造就出偉大的創意。 影響力 [美] 羅伯特·B·西奧迪尼 | 著 閭佳 | 譯 政治家運用影響力來贏得選舉,商人運用影響力來兜售商品,推銷員運用影響力誘惑你乖乖地把金錢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覺之間,也會把影響力用到你的身上。 《影響力》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經典作品,在這本書中,他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沖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后的六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本書對于商業人士以及廣大普通讀者有深遠的意義,教你學會對順從業人士說“不”,幫助你成為一個真正對他人有影響力的人。 03 第三大類能力:解釋 哪些科學觀點必須去死? 這本書編者約翰·布羅克曼召集了175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來回答這個“大問題”,并把他們的答案和論述集結成書。 這本書將帶你認識這些“最偉大的頭腦”,看他們在思考什么樣的問題,從而開啟你的腦力激蕩。他們都是各個領域的“科學明星”,包括世界頂級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互聯網思想家凱文·凱利、《全球概覽》創始人斯圖爾特·布蘭德等。
諸如此類的問題,你會在本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04 第四大類能力:模型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所謂的類比到底是什么?我們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間建立起聯系的?類比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過程中,類比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聞名世界的認知科學家侯世達憑借獨特的智慧與天賦,聯合法國心理學家桑德爾,終于向世人展示了這部極具開創性的著作,一解人類認知之謎。 《表象與本質》深刻地豐富了我們對心智的理解,引領讀者進入語言、思想和記憶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隱藏的認知機制。而認知的核心就是:我們總是無意識地聯系過往經驗作類比?!?span>表象與本質》對人類的思考提出了一個徹底且令人震驚的新解釋:類比。 作為“復雜經濟學”的創始人,布萊恩·阿瑟在本書中匯集了多年對復雜經濟學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可以歸結為:經濟不一定處于均衡狀態,演繹推理將被歸納推理所取代。 這是一本見證“復雜經濟學”成長的著作,你將看到“復雜性思維”在經濟學領域是如何發展起來并形成一門嶄新的學科。 //湛廬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