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在推送里給大家介紹過不少石頭,都是漂亮石頭,bling bling的那種——貴、好看,但就是沒什么實用價值。 比起它們,煤炭實在貌不驚人。然而對我們人類來說,黑乎乎的煤炭可比其他的漂亮石頭重要多了。 過去家里都是用蜂窩煤燒水、取暖 圖片來自:《請回答1988》 雖然現在的煤炭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出現在我們家里,但其實我們每天用到的電,還有每年冬天里的暖氣(南方人民不要介意),很大一部分都仍然來自煤炭黝黑身形下蘊藏的熾熱能量。 煤炭 圖片來自:123rf.com.cn 參天大樹,化作泥煤回大地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煤炭是“植物死后被埋藏,經過一系列變化后形成”的。這樣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似的,但實際上煤炭的形成過程非常復雜,需要的條件也沒那么隨便。 煤炭,濃縮的植物精華 草莖、落葉、樹脂、孢子花粉乃至藻類都能形成煤炭,不過真正高品質的煤炭,還得用植物的木質部“變”出來——不論蕨類植物、裸子植物還是被子植物,木本種類中的木質部分,都含有豐富的“木質素”。 植物木質部 圖片來自:123rf.com.cn 與在植物體內含量更高的纖維素相比,木質素在地層中不易分解,對成煤貢獻最大。 要形成煤田,一兩棵樹遠遠不夠,需要數不清的樹木在長時間里繁茂生長,并把遺骸積攢下來。 木本植物繁盛的沼澤,容易出產高品質煤炭 常年潮濕的沼澤洼地,是最理想的環境:這種“大坑”不光適合植物生長,而且倒下的一堆堆樹干、樹枝被浸沒在水中,分解它們的需氧微生物很快會耗盡水中的氧。 這樣一來,剩余的植物遺骸不會再被氧化作用分解,而是被厭氧微生物通過還原作用分解。 沼澤洼地孕育了豐富的泥煤,是形成煤炭的第一步 這個過程更加緩慢,并且能保存更多的有機質,稱為“泥炭化”,產物就是松軟、含水的泥炭(也叫泥煤)。 生于大地的植物們,就這樣再次回歸了大地。 泥炭(泥煤),松軟含水,難以直接燃燒 成煤四大步 越黑才越好 植物遺骸變成泥炭,只是成煤“四部曲”的第一樂章。泥炭在沼澤中不斷沉積,被新的沉積物覆蓋并越壓越深,溫度、壓力逐漸升高,這才開始進入煤化成巖階段。 原本松軟又富含水分的泥炭,被擠壓得越來越結實,水分和空隙變少,于是就從“泥巴”變成了“石頭”,稱為褐煤——成煤的第二階段形態。 褐煤,外表毫無光澤 褐煤的外表呈棕褐色,但仍含有大量水分和揮發成分,燒起來熱量不高,卻冒出滾滾濃煙,污染挺重的。 雖然燒起來不咋地,但褐煤做成工藝品,居然還挺有看頭的。早在學會燒煤之前,“文藝”的史前人類就學會了用煤炭來做工藝品。其中品相最佳的材料就是煤玉,也叫煤精。 這名字可真合適。 煤玉(煤精)是褐煤的一種,打磨后會呈現黑亮的金屬光澤或油脂光澤 煤玉富含樹脂的松柏類植物,所以質地細膩均勻,適合雕刻,在珠寶界被歸為“生物寶石”。不過你非要把它當煤燒,也是能燒的。 好了,繼續說回成煤之路——形成了褐煤還不算完。在更深的地層中,影響煤炭的已經不只物理上的壓迫,更有變質作用,讓它們在分子結構、化學成分上脫胎換骨,從沉積巖變成變質巖——在變質過程中,煤炭中的有機物大分子越靠越近,分子結構變得整齊簡單,水分和雜質也被進一步擠壓出去。 剩下的部分以碳元素為主,密度和硬度也有所增大,這就是成煤第三階段:煙煤。 ![]() 煙煤,外表開始有點發亮了 煙煤當中仍含有較多雜質,這是它們燃燒時的黑煙來源。不過與褐煤相比,煙煤已經是一身黑了。 這是因為在褐煤變成煙煤的過程中,產生了“瀝青化”作用,使其呈現瀝青光澤甚至金屬光澤。不過,這個過程會釋放大量甲烷,它們與二氧化碳、氮氣等混合在一起,成為伴生煤礦的“煤層氣”,也就是礦工們最擔憂的“煤礦瓦斯”。 ![]() 瓦斯是煤礦生產中的有害因素,它不僅污染空氣,而且當空氣中含量為5%~16%時,遇火會引起爆炸,引發事故 不過隨著開發技術的進步,人們現在也開始把煤層氣當做能源來開采。 成煤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從煙煤轉化為無煙煤。無煙煤中的水分、雜質更少,質地更加純凈,外表更黑更亮,燃燒時釋放的熱值高、沒有黑煙,是最優質的煤炭。 ![]() 無煙煤,烏黑發亮 “修煉”完一整套的成煤流程,需要好幾億年時間。因此年代越久、地層越深的煤炭,質量也就越高。 在我們所處的人類時代,無煙煤來自至少2.5億年前的古生代植物,距今2.5億~6500萬年的中生代植物大都處在煙煤階段,而不足6500萬年歷史的新生代植物才剛剛變成褐煤。 快趕上成精了都。 ![]() 圖片來自:123rf.com.cn 滄海桑田 煤炭里有老故事 漫長的地質史免不了滄海桑田,曾經林木茂盛的沼澤,最終也會干涸,被更年輕的沉積物覆蓋。 由沼澤泥炭變成的煤層,也被夾在巖層中間,如同地層之書中的幾頁黑紙。 ![]() 巖層中的煤層 圖片來自:123rf.com.cn 盡管煤炭的形成過程不同于化石,但在褐煤和比較“年輕”的煙煤中,仍會保存有植物殘骸、枝葉印痕、花粉或孢子,從而透露當時的生態信息。 ![]() 煤炭上有植物化石的印痕 我們看到的煤層,大多數并不是在地下靜靜躺了上億年,而是經過了地殼運動的改造——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原本水平分布的煤層被擠得七扭八彎,完整的一個煤層被“拆”成互不相連的好幾部分。 對人類來說,這么折騰也有好處:一些位于地下深處的煤層,也被地殼運動帶到了接近地表的位置,方便勘探和開采。 ![]() 當煤層離地面較近時,挖去表層就能露天開采 煤層并不純凈,里面常有一些難以燃燒的巖石夾層,俗稱“夾矸(gān)”。 夾矸的形成通常有三種原因:洪水爆發,火山活動和海水入侵,把非有機質的石頭、泥土“扔”進了沼澤里的泥炭中。在泥炭成煤期間,這些“外來戶”也轉變為矸石,夾雜在煤層中。 煤炭分布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地理老師講過了:世界煤炭的分布很不均勻,北半球多,南半球少。 北半球有兩條巨大的聚煤帶,而南半球只有澳大利亞、南非和南極洲的煤炭資源較多,整個南美洲幾乎沒什么煤。 ![]() 世界煤炭資源分布 儲量最大、質量最好的煤層,主要來自距今3.5億~2.5億年前的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層。 這一時期全球氣候溫暖、陸地森林繁茂,加之煤層在地下“陳釀”的年頭夠久,基本都成了優質的無煙煤,因此開采價值最高。 ![]() 圖片來自:123rf.com.cn 煤炭的分布不均,影響了近千年來的世界格局。 中國從宋代開始大規模利用煤炭,直到明代仍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發達國家;18世紀以來,英國等歐洲國家利用煤炭開啟了工業革命,近代歐洲、美國的各大工業基地幾乎都位于煤礦區…… 直到今天,煤炭作為鋼鐵、冶金、電力等重工業的“養料”,依然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 ![]() ![]() 圖片來自:《請回答1988》 |
|
來自: 易簡q5ta446val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