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現實中也正是這樣,真正的一篇好的講話能讓你聽不夠聽不累,讓你有茅塞頓開,撥云見日的感覺。 有網友總結,最好的講話標準是“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 真是精辟之至! 多少年的心結,一席話就有可能解開、頓悟了;職場中的困惑,經高人一指點,豁然開朗;企業經營困難,到底癥結在哪?如何起死回生,渡過難關,煥發生機?有時候聽一節課就解決了,真就這么神奇。 所以有很多人都花錢去聽課,又有多少人想與巴菲特共進晚餐!回想我自己那些年參加清華大學的培訓班,既花錢又辛苦,經常是每周四晚上飛去那里,連聽三天課,周日連夜趕回,周一早上還要上班。 白老回想當年,萬千感慨。 我想不到白老也有辛苦求學聽課的歷史,很崇拜的看著他。 白老微微一笑,“世上哪有神童啊,誰的知識是從娘胎里帶來的?都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只不過有的人學習于無形之中,有的人則擺開了很大的架勢,但不過是故作姿態而已。” 白老又做了進一步的解釋—— 人和動物的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人的語言功能,這是最神奇的技能。人們創造了語言文字,并且能善于運用語言工具,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夏月寒。” 這些年一些主持人的風格也在發生變化,這是比幽默更重要的變化。講話中能做到妙語連珠,頭頭是道,排比渲染當然是好,但是親民、隨意、誠懇、務實、有用更加重要。 很多領導也一樣,開始變換或者是提升講話方式,更趨向學者型、演講式,而不是那種報告式、說教式的講話了。 優秀的教授,也在于把復雜的事,專業的事,用簡單的話大白話講出來,讓誰都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我聽的有些神往,但還是那句疑問,“如何能做得到呢?” 白老詳細的講解了這樣幾個要領: 首先就是情懷,要富有使命。 講話就是一種傳播,你想傳播什么很關鍵。你講的是不是你自己信的?你要求別人的是不是你自己恪守的?這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古代的先賢哲人們都是這樣,孔子、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他們一經發現了真理,對人對社會有用有好處,就不遠萬里,費盡千辛萬苦的去傳播,去布道,希望更多的人受益。有這種情懷和使命,你還怕什么?你緊張什么?都不存在了!所以真正好的講話一定要恪守某種情懷,肩負一種使命。 其次是內容為王,要保證觀點鮮明。 關鍵就是態度,一定要第一時間表明自己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一種影響力。用觀點來表白,還要用內容來證明你這種態度。現在是信息社會,人們每天接收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也是碎片化的,能在最短的時間讓人記住你,讓人了解你,能把你所表述的話說清楚,鮮明的觀點就十分重要。 第三是底蘊為本。 文化底蘊太重要了!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士,講話好的人往往都是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天文地理、時事政策,研究的通,知道的多,所以講出來就更讓人信服。當然底蘊是長期修煉的結果,現在很多的演講培訓班,提升講話技巧的課程,效果如何我并不知道,但是他們能否培育出來底蘊呢?我不敢去評價。因為底蘊是長期積累修煉的,不可能是短短的幾天幾周幾個月的培訓就能做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