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新課標、新教學的背景下,什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核心素養為本,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的教學?真實的語文新教學課堂是什么樣的?南京教研室徐志偉老師根據《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 學習指南(必修)》第一單元《我的文學三國》這一學習任務展開課堂教學解析,由新課程觀察整理,供一線教師實踐新教學借鑒參考。 如何實踐新課標、新教學? 高中語文典型案例展示 這次我分享的語文典型樣例的課程設計,依據是教育部最新頒布(也就是2017年版頒布)的課程標準。很多老師都知道,2017年版之前的課程和教學,語數外等所有學科都用的是模塊的概念。那時模塊的概念是所有學科共有的。而2017年版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明確提出了任務群的概念,這是一大突破,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語文學習任務群概念的提出,將客觀的內容和主觀的學習在一個任務群中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更加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過去,學生的聽說讀寫往往處于一一對應的狀態,在任務群的學習中,則強調聽說讀寫一舉多得地實施。 按照我們課程專家、教學專家的課程設計,任務群的提出已經超越了原來的模塊學習。這在中國語文學科教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 什么是語文學科的任務群?它有什么特點?在陸志平老師的帶領研究下,我們總結出了語文學科任務群的三大理念: 一、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的大單元設計 二、真實語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 三、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下圖來自徐老師講座PPT▼ 圍繞這三句話,我們開發了一個以語文任務學習群為構成核心的模型。在這個模型,有目標、主題、情境、任務、活動、評價等元素構成,要在任務群設計和教學中貫穿大主題、大情境、大任務,在教-學-評一致的前提下展開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模型。 編委會:朱慕菊 張民生 崔允漷 楊向東 主編:陸志平 副主編:徐志偉 戴曉娥 周於 朱念 主審:王云峰 目前我們研發了十七個樣例,目錄如下: 下面我以《我的文學三國》為例談談我們實踐新課標、新教學的經驗。 在《我的文學三國》中,第一個元素是主題。《三國演義》的切入方式有很多,可以從語文、政治、歷史、文化等維度切入。在高一必修階段,我們就從文學的視角切入,把它定位為相對基礎的層次,到高二、高三再以更高的維度切入。由于我們的切入視角是文學鑒賞,每個學生欣賞的角度、水平和層次不一樣,所以彰顯的是“我的”,即個性化的閱讀。 以個體化,主觀主體的方式介入,這個主題隱含著兩層含義。第一,《三國演義》是一部歷久彌新、流傳至今的經典名著,在現代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我的文學三國》選擇這個情境,能夠將歷史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第二個基于小說中的基本元素:人物。《三國演義》中先后有一千多個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個烽煙滾滾的三國亂世景象。對應地,學生就有了很大的人物選擇空間。 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喜歡的人物,那么誰是一號人物呢?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究竟是曹操、劉備還是諸葛亮?抑或是司馬懿?……這是個有趣的話題,非有一番辯論思考不能服人。所以在《我的文學三國》中誰是一號人物,就成為我們探究的主要任務。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進行第一個環節:展開整本閱讀和宏觀把握。比如可以合理安排閱讀內容和進度,制定一份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可以以回目為線索,繪制小說情節發展線路圖,編制簡明扼要的人物關系圖表,提煉核心故事,概括主要人物事跡,編輯成小組閱讀成果集,在班級交流等。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初步要確立自己感興趣的若干人物形象,為后面篩選出自己的“一號人物”做準備。 第二個環節是文學三國的鑒賞與分析,主要是從人物、場景、情節、手法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來評點,來跟文本進行對話,或者鑒賞評析。在這個過程當中,原來有若干人物供選擇,現在則聚焦于一個人物,寫一篇賞析文。 第三個環節,每個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一號人物,就可以進行誰是一號人物的論壇活動。這個論壇不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然就會導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混亂局面。關鍵要形成判定一號人物的標準,它的藝術創造性、關聯度、審美價值、文學影響力,等等,都可以納入一號人物的評價標準。依照這些標準,再讓學生暢所欲言。 《我的文學三國》 觀摩課視頻節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