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勸人要多讀書,對不對呢?我覺得不對。那么多的書,讀到哪里是個頭,要讀多少書才算多讀呢?再說了,讀書不是目的啊。我提出一個觀點,學理論才重要。 理論是信息的節約工具,掌握了好的理論,我們無需讀那么多的書。 我自己32歲才開始學習經濟學。讀的書真的不多,但我認為自己的經濟學相當不錯啊!說實話,如果老師勸你多讀書的話,千萬不要拜師這樣的人。要拜呆哥我這樣的老師啊! 問題是經濟學有很多理論,那么你怎么判斷哪個理論好哪個不好呢?當然別的學科也一樣。如果你都不會判斷理論是好是壞,怎么學嘛。學了錯誤的理論,是不是比不學還可怕? 這里有幾個概念要區分,什么是正確的理論,什么是錯誤的理論;什么是好的理論,什么是不好的理論。當然好的理論一定要是正確的理論。但是正確的理論,未必都是好理論。什么是正確的理論、錯誤的理論,并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那樣。換句話說,平常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是錯誤的。這個問題我今天不講,后面的課會講。今天我講好理論的判斷標準。 我告你一招,能夠解釋相反現象的理論才是好理論。假如你分析一個現象,怎么知道你的分析對不對呢?就是看能不能用你的邏輯解釋相反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試金石。 我批評劣幣驅除良幣的格雷欣定律。大家能猜出我為什么批評這個定律了嗎? 我不否定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但是我問你,有沒有良幣驅逐劣幣的現象呢?有啊,國民黨離開大陸的時候,劣幣是金圓券,良幣是美鈔、黃金,人們使用美鈔、黃金,拒絕使用金圓券,這就是良幣驅逐劣幣啊。那么你怎么解釋良幣驅逐劣幣的現象呢?難道又要搞出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定律嗎?那樣的話,豈不是每個現象都要對應一個定律了,我們學習理論還有什么意義?理論不是信息節約的工具了?應該掌握一個理論,就能解釋一大片現象啊。 劣幣驅逐良幣根本就不是什么定律,那只是一個現象。可笑的是,至今還有很多人承認這個“定律”,并且拿這個“定律”去解釋其他現象。他們不明白,用這個良幣驅逐劣幣的格雷欣定律去解釋其他現象,這是在用事實解釋事實。我們應該做的是用理論解釋事實。 你用劣幣驅逐良幣去解釋在一些組織、一些社會中發生的品德好的人被品德不好的人排擠的現象,但你用這個定律就沒有辦法解釋在另一些組織、另一些社會中發生的品德好的人受人尊重的事實。按照我的告訴你的秘笈,這個就不是好的理論,甚至根本就不是理論。 真正的理論是什么?在理想的狀態下,劣幣和良幣的收益率是一樣的,任何金融工具收益律都是一樣的。學過經濟學的朋友回想一下,股票價格與利率反向變化的這個關系是怎么推導出來的?是不是1元錢不管是投在股票市場,還是投在借貸市場,它們應該獲得相同的回報,于是就可以建立一個等式,從這個等式就可以推導出二者的反向關系。當然,這是在理想狀態下來說的,就是不考慮風險差異,沒有交易費用。這個東西就是我們要掌握的理論,或者說正確的理念。讓我再說一遍,在理想的狀態下,不同的金融工具其收益率是相等的。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你用人民幣買東西,就要多出錢,用美元呢,是不是就可以少出。沒有哪個傻瓜10美元的東西,你出10人民幣他就賣給你。這就是說,你用良幣支付,數目字就少,你用劣幣支付數目字就大。但是折算下來,你的實際支付怎么樣?是不是一樣啊?! 看到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你就得出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低級啊,你的經濟學就不過關。明明看到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你卻得出劣幣不能驅逐良幣的結論,這就高明了。在理想的狀態下,劣幣和良幣的收益率是一樣的,劣幣不能驅逐良幣,但是加入交易費用,例如界定是不是劣幣成本太高,高過了因此而獲得的收益,或者法律不允許拒絕接受劣幣,那么就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但是加入另外的約束條件,又可以得出良幣驅逐劣幣的結論。 你看到投資股票、債券的收益不相等,然能得出在理想狀態想它們的收益率應該相等。這才是學問。在這個學問的基礎上,加入不同的約束條件,又得出不同金融工具收益不一樣的事實。這樣你就可以用一個理論,去解釋形形色色的現象,甚至表面看來互相抵觸的現象。 大家想想,為什么我對“三從四德”的解釋是對的呢?因為我用同樣的邏輯解釋了歐洲的貞潔褲、非洲的割禮,也解釋了現代人為什么又拋棄這些東西了。我說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是為了確保孩子基因清晰,避免近親繁殖從而提高人口質量的一種制度安排。根據我的這個邏輯,在遠古,當人口數量少,成活率又低,人口數量增長成為優先考慮的目標的時候,一妻多夫又是最優選擇。我們無需回到古代,單憑理論就可以推斷,像今天摩梭人走婚制那樣的母系氏族是存在的。這就是理論的魅力。這也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含義。 我當年讀博士的時候,寫了一篇小文章,解釋為什么買牛奶、吃海鮮有排隊的現象。我的分析既解釋了這樣的排隊現象,又解釋了為什么買鉛筆不可能排隊的現象。《經濟學消息報》的總編高小勇老師說,自從我寫了那一篇文章之后,我的經濟學水平就有了大幅提高。 也可以從利他假設出發去構建經濟學,但一定沒有從自利假設出發構建的經濟學好,因為前者無法解釋利己行為,后者卻可以解釋利他行為。為什么《國富論》是劃時代的巨著,也有這方面的道理。很多人把《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相提并論,其實二者根本不在一個層面。從利他假設推導出利他行為和從利己假設推導出利他行為,怎么能夠相提并論呢? 現象可以反常,但是原理沒有例外。掌握了原理,我們就可以駕馭紛繁復雜的世界。原理是不變的,變化的是約束條件,理解世事的關鍵于是又回到了我反復強調的約束條件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