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特定穴的一種,是十二經(手足三陰三陽)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穴位,一般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分為井、滎、輸、經、合穴五類。古人常將經脈之氣的運行以水流做比喻,此處五穴,由井穴到合穴的經氣運行,比喻為水流由小到大,從小溪到江海,由淺入深的過程。《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云,“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穴多位于指端或趾端,指的是水的源頭,經氣所出的位置,即“所出為井”。 井主心下滿,具有清熱的作用,可醒腦開竅,用于急救。陽經井穴善治頭面疾病,陰經善治胸腹。 今日書生來介紹十二經脈井穴的名稱來源,其分布手部六穴,即手三陰三陽的井穴,足部六穴,即足三陰三陽的井穴。 手部井穴 手太陰肺經——少商 肺在五行屬金,金在五音為商(五音分別為宮、商、角、徵、羽)。按照手太陰經循行方向——從胸走手,本穴在手太陰經之末,商金之氣已微弱,且此處為手太陰經交傳手陽明經之處,出陰經而入陽經,雖有商金的肅殺之氣,但尚有生機,因此,稱其為少商。 部位:拇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泄熱開竅、利咽,主治肺系熱病,如咽喉腫痛、鼻出血、高熱等;昏迷、癲狂。 手陽明大腸經——商陽 本穴是手陽明經之始,交于手太陰經,承肺經金之清肅,借少商的商金之氣,由陰轉入陽,因此稱為商陽。張隱菴曰:“陽明司四時之秋令,而太陰主四時之清秋。”根據其觀點,少商是秋之初,商陽是秋之正。商金為陽明之氣令,因此本穴為“商陽”。 部位:食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五官疾患如牙痛、咽喉腫痛等;熱證、急證如熱病昏迷;手指麻木;頸項疾病。 手少陰心經——少沖 沖,通達也,通行而直進。井穴似水之涌泉而出,有沖進之意。且手少陰君火之氣,具有陽剛之性,因此以“沖”表示。雖手少陰之氣行至此已微弱,但仍有沖力,因此以“少”貫之。另外,沖氣以為和,此處不以“突”字表示,而用“沖”,還指和氣。因本經之氣,由絡穴之通里穴與手太陽經相接,由陰轉陽,有化陰沉之氣為陽春之和之意,因此以“沖”命之。 部位:小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心痛、心悸等心系疾病;癲狂、昏迷;熱病。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 澤,在卦屬兌卦,為少女,此處為太陽寒水之氣,承接手少陰君火,有從勝化陰柔之水性的意思,因此以“澤”來表示。另外,手少陰至手太陽,少陰君火如同烈日蒸烤大地,沖和之氣化為甘霖,澤被萬物,本穴為手太陽經受澤之初,因此以“少”貫之,稱少澤。因此,澤潤之功。 部位:小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頭痛、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 手厥陰心包經——中沖 沖之意,與上心經少沖穴同。之所以稱“中”,指其方位在手指之中,在手中指,因此冠以中沖之名。 部位:中指末節尖端 功用主治:通心絡,開神竅,回陽救逆。用于中風昏迷,中暑,昏厥,熱病;心痛;小兒驚風。 手少陽三焦經——關沖 沖之意,與上同。關,彎也,《孟子·告子》曰,越人關弓而射之。本穴位于手無名指,其不能單獨伸直,此“關”之意之一。其次,本穴承手厥陰之脈,直出無名指外側段,循手表腕,出前臂外側兩骨之間,即外關穴。故本穴治病,多與外關同,如同外關穴之附穴,因此稱關沖。外關穴與內關穴相對,分別位于手臂正反兩側,其“關”之名,因位置接近脈診的關脈處,因此稱“關”。 部位:無名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熱病,昏厥;頭痛、目赤、咽喉腫痛、耳聾。 腳部井穴 足太陰脾經——隱白 陽井金,陰井木,即陽經井穴在五行屬金,陰經井穴屬木。厲兌為陽金,與本穴相接,即足陽明之陽交于足太陰之陰,陽金隱于陰土之下,如潛龍之隱,又金在色為白,故稱隱白。 部位: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凡病勢促暴繚亂者,均可調動本穴金之清肅鎮之。用于崩漏、月經過多、便血、尿血;癲狂、多夢、驚風;腹脹等。 足陽明胃經——厲兌 兌卦為澤,指少女,因此,兌之意與澤同。本穴為足陽明經之終,與足太陰經相交,因此,有陰陽相交之沖澤。厲,危也,虐也,病也,此處指極陰之象。足三陽之氣發于頭面,下達足,傳于足三陰經,因此,足三陽經末端之穴,均以陰象命名,表示陽接于陰之意。又本穴接于太陰經之始,陰氣較盛,因此以“厲兌”命名。 部位:足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活絡開竅,回陽救逆。用于牙痛、咽喉腫痛、鼻出血;熱病;多夢、癲狂。 足太陽膀胱經——至陰 如上所言,足三陽經井穴為末端,與三陰經相交,因此命名多冠以“陰”字。此處,膀胱經交于足少陰腎經,陽氣已微,由此入于陰分,而腎為至陰,因此本穴以“至陰”指代,有陽極反陰,動極生靜之意。 部位:足小趾末節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清利頭目、矯正胎位。用于頭痛、目痛、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滯產。 足少陰腎經——涌泉 涌泉,顧名思義,如泉水向上涌,比喻脈氣從足底散發出來,用于全身氣機的調理。張隱菴曰,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涌泉。少陰為人體六經之最里,本穴又在全身穴位之最下,承至陰之靜,由陽至陰,如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作涌泉之動。 部位:位于足底,在足前部凹陷處,大約在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處。 功用主治:本穴可引熱下行,治療神志疾病,如失眠、中暑、癲癇、小兒驚風等;頭暈目眩、便秘等。為老年人保健要穴。 足少陽膽經——足竅陰 足竅陰之治證與頭竅陰大致相同,因此其穴名取自頭竅陰。五臟屬陰,但皆開竅于頭。如心開竅于舌,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脾開竅于口,肝開竅于目。即五臟之陰竅藏于頭,故命為頭竅陰。手足竅陰穴,均可用于調節五臟,但頭竅陰治證在局部,如心煩、目痛、耳聾等,足竅陰則導引下行,而通散之。 部位:足第4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頭痛、耳鳴、耳聾、目赤腫痛、咽喉腫痛;胸脅脹痛;足跟腫痛。 足厥陰肝經——大敦 敦,厚也。指聚而未發,此處厥陰之一陰生,與少陽之氣會于人身之最下,即地五會。則其生發之氣,萌生于下,為厥陰經氣之始,故名敦。凡陰氣聚于下者,皆至博至厚,故名大敦。 部位:足大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用主治:通經開竅。用于疝氣、崩漏、遺尿、小便不利、經閉;癲癇。 井穴多治療熱病,操作時淺刺0.1-0.2寸,或三棱針點刺放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