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鍋應該誰背 長平之戰是從小就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著名戰役,我從小就對它印象很深,因為它名為“長平”,實則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血腥慘烈戰役,秦軍斬殺加坑殺趙軍四十五萬,秦國自身也傷亡過半,雙方傷亡人數約在七十五萬左右,而且之前持續三年的對峙,對兩國經濟實力也是巨大的消耗,這一仗算是趙國慘敗,秦國慘勝。在人口就是經濟的古代,人口本就不多的趙國一下子損失了四十多萬青壯年,這個影響恐怕是直到趙國被滅也沒恢復過來,而且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組建的強大的趙軍被成建制殲滅,大量的老兵陣亡讓日后趙軍的戰斗力大打折扣(當然,在后來和燕國等國的較量中,只能說。。。趙國拱手狀:“都是同行襯托的好”)。 關于長平之戰,后人眾說紛紜,這一仗讓趙國遭受如此大的損失,肯定得找一個背鍋的人,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把這一仗里的趙軍主將——趙括噴了個體無完膚,“送”他一個紙上談兵的“美名”,不過此君最近在網上有些被翻案的趨勢,翻案者認為長平兵敗根本原因是趙國經濟難以支撐持久戰,被迫出擊,才中了秦軍圈套,趙括只是背鍋的,而且秦國陰得很,先是使反間計,然后又秘密派白起接替王龁,可憐的趙括剛出新手村就遇到了地獄難度級別的大BOSS。本人認為這些說法是有道理的,長平對峙走到那個時候已經差不多是個死局,不能把主要責任推到他身上,而且趙括雖說沒有實際經驗只會夸夸其談,但依舊保持了作為軍人的尊嚴,最后他親自帶領突擊隊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算是殉國吧。。。不過你TM居然拉了四十多萬人一起殉國,該背的鍋他也是甩不掉的。 讓我們追溯整件事情的起因,我們會發現另一位被噴的厲害的政治家——平原君趙勝。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并占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系完全截斷。于是,韓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愿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后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好像還有一種說法是韓國國內有人使壞,主張把上黨獻給趙國引開禍水)。對于是否接收上黨地區,趙國國內意見分歧,平陽君趙豹和藺相如等人認為不能接收,而平陽君趙勝極力主張接收上黨,趙孝成王自己也難以抗拒這個巨大的誘惑,最終選擇了接收上黨。趙國接收上黨成為了秦趙開戰的緣由,而極力主張接收上黨的平原君似乎也就該為日后趙軍的慘敗負上責任。但我認為在這一點上,平原君是比較冤枉的。從上帝視角來看,自魏人范雎來到秦國提出“遠交近攻”后,秦昭襄王就加快了對三晉的攻勢,趙國身為三晉之中的最強國,必是秦國的戰略重點,而且秦國要奪取的上黨地區是一片高地(據說有人稱之為“天下之脊”),得到上黨就對三晉有居高臨下的態勢,可以說是戰略重地。也就是說無論趙國是嚴陣以待還是退守避讓,戰爭都在靠近趙國,而且無論在國力對比還是戰略態勢上來看,這個敵人都是越來越強大,在兼并戰爭這樣的零和博弈中,處于弱勢一方的趙國越早反抗越是有利,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現在趙國還有爭一爭的能力,再不放手一搏可能連爭的能力都沒有了。當然,平原君是否想到這些我們不清楚,可能他只是和趙王一樣不想失去免費得城池這個機會,也可能他是盲目相信趙軍的實力,也可能是其他,但是從上帝視角來看,接收上黨的做法并不是錯的,那些批評平原君“利令智昏”的人只能說他們是事后諸葛亮。那么只能是接收上黨之后趙國犯了錯。 其實趙王和平原君心里也明白,趙國接收上黨,秦國絕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領兵來討,平原君認為廉頗也許野戰不如白起,但守城絕對綽綽有余。然后,謎一樣的廉頗和趙軍登場。為什么說謎一樣?因為我真的看不懂趙軍的操作。廉頗是名將無疑,五國伐齊后,齊國受重創,廉頗多次率領趙軍攻齊,成功壓制了齊國的復興,鞏固了趙國在東方六國中的老大地位,后來燕國乘趙國在長平大戰后元氣大傷,舉兵五十萬攻趙,廉頗率領數量遠低于燕軍的趙軍大破燕軍,長驅直入包圍了燕國國都,而趙軍也是九年前在閼與大敗秦軍的趙軍,但是在這一戰中感覺打得束手束腳。史記記載“(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龁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筑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可以看出秦國都沒有派白起出馬,趙軍就數戰不利,不僅沒有守住上黨,而且還被秦軍占了自己的西壘壁,之后廉頗開始堅守不出,擅長騎射,適合運動戰的趙軍一直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打成了秦軍比較擅長的壁壘戰,而趙軍死守不出也給了秦軍迂回趙軍后方的空擋。雙方打成持久戰,對耗糧草,廉頗本想著秦軍遠道而來撐不過趙軍,可誰知道秦棧道和秦水軍讓秦國的運輸能力大大加強,遠征的秦軍后勤保障超過了趙軍。雖說廉頗一直在等待戰機,但也一直沒有出擊,也沒有破除僵局,反而雙方不斷增兵,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加重了僵局。一代名將廉頗在秦趙對戰中表現并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是糟糕,不由得讓人懷疑他是否受到外因影響,比如國內力量的牽制,所以在防守戰中打成了死守而不是防守反擊,而趙軍的表現也讓人看不懂,無論是九年前的閼與之戰,還是后面的邯鄲之戰,趙軍的表現都搶眼,尤其是邯鄲之戰那么艱難的局勢下都能堅守邯鄲長達一年,只能認為是長平時的趙軍并沒有做好和秦軍作戰的心理或物質準備。這背后應該是趙國上層對秦還是有恐懼心態,雖說是接收了上黨,也只是期望秦國忌憚趙國的實力而默認這一既成事實,可沒想到秦國借此機會與趙開戰,開戰后落了下風又期望控制戰爭規模,盡快結束戰爭以止損,與秦和談失敗,向他國求助又失敗,最后是被迫應戰,集合四十多萬趙軍,換了個主攻的將軍,一出擊就遇到了六十萬秦軍和白起,最后是一敗涂地。 嘆息趙國沒有一直強硬下去,當初選了那條強硬派的路,做了個強硬的開頭,半路軟了,然而我們并不能說當初選路選錯了,錯的是沒有堅定的走下去當初選的路,平原君和趙括都是背鍋俠,當然也有自己的責任,但真正的責任在趙孝成王身上。但是趙孝成王當時剛剛親政不久,十分年輕,缺乏歷練,而他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只能說時也運也。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歡迎指教,只求別噴。。。 本帖內容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