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以為,做一個好媽媽,只要做到這三條就夠了: 第一:對孩子不發脾氣; 第二:對孩子不發脾氣; 第三:對孩子永遠不發脾氣; 如果實在忍不住想對孩子發脾氣呢? 第一:藏著 第二:掖著 第三:憋著 有寶媽如臨大敵地說:“怎么辦?在孩子面前發火了,我知道不應該,這樣對孩子不好,可我實在忍不住了,感覺不發泄出來就要原地爆炸了!可發完火立馬后悔,也不知道孩子會不會有心理陰影啊?” 我們生怕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生怕孩子有個悲慘童年,有一顆帶有缺陷的心靈,繼而過一個陰影重重的人生啊。 可后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我們的疑問也越大:心理健康的孩子,真的是靠大人“不發脾氣”養成的嗎? 說個我經歷的故事吧。鄰居有個小男孩叫安,現在4歲。因為父母都工作,平時都是奶奶照顧他,只有周末休息,媽媽才會帶著他。 據安的奶奶說,安本身性格比較暴躁,不順心時一口氣哭上來,直到臉紅脖子粗,喘不上氣。 安一歲多時開始打人。再大一些就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勢,打遍小區無敵手,周圍小朋友都不跟他玩,見到他就躲得遠遠的。 安的媽媽一直覺得,兒子這樣,是因為沒有自己親自帶孩子導致的。她對孩子總是有愧疚心理。 于是安的媽媽決定要給孩子做一個“情緒平穩”的好榜樣。她想,如果把負面情緒表現出來,就會讓孩子很受傷,要是有了心理陰影,更是不好收拾。 所以,不管安怎樣鬧,媽媽都克制著自己的情緒,忍著不責備孩子,也不表現自己的焦慮,力求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云淡風輕。 可是,這并沒有讓安越來越好,相反,他的脾氣越來越差,稍不順心,就躺到地上打滾哭鬧,還用頭撞地板,撞墻,表現特別極端。如果手邊有什么東西,他會推倒摔掉砸爛。有一次在公共餐廳,就曾一把把餐桌上的食物都打翻在地。至于打人,更是嚴重,他情緒激動時,媽媽抱住他,他會撕扯媽媽的頭發,對著媽媽的頭和臉一頓捶一頓抓撓,還把媽媽的眼鏡抓下來摔到地上。 安的媽媽經常紅著眼圈,一邊向被安打了的小朋友家長道歉,一邊訴說她的崩潰,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都憋出內傷了,一直在服中藥調理身體 可是,安三歲多上幼兒園之后,情況開始好轉。我們都明顯感到他脾氣慢慢好了起來。比如,他的手都伸出去要打人了,但在半路停下縮回來。 這樣的轉變,源于安碰到一位很有智慧的幼兒園園長。 這位園長告訴安的媽媽,孩子發脾氣本質上是在向大人求救,他心理不舒服,但不知道如何表達、排解,就會用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 她說,大人對孩子最好的情緒教育,不是“從不發脾氣”,而是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安的媽媽照做了。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但從那以后,再有情緒時,安的媽媽不再強忍,會發泄一番,當然極端情況下也有對孩子說話重的時候。但當初那個脾氣暴躁舉動激烈的安,不但不再歇斯底里,反而能比較冷靜地看著她,有時還問“媽媽,你是不是沒有能量了,把你的手伸出來,我給你一些”。 安的媽媽跟我們說,把情緒表達、交流并發泄出來的方式,比藏著、掖著、憋著強多了,整個人通暢了不少。孩子也明顯輕松、陽光多了呢。 可能是自己會發泄情緒以后,才真的體會孩子倒地打人、撒潑耍渾時的心理狀態。她說:“身體里有情緒發泄不出去,真的能讓人喪失理智,從而有激烈極端的行為,會犯很多不計后果的錯誤。” 現在的安,不但脾性溫和了不少,還多了很多朋友。安的媽媽總是感慨說,當初如果繼續忍著憋著,不但大人憋壞了,把孩子也徹底耽誤了。 再講一個故事。 初中時同桌,寒假時我去她家寫作業,從進門到離開,她爸媽就一直熱情地照顧我們,不但送零食端水端飲料到房間,還時不時問冷不冷,需不需要拿張毯子蓋腿。她跟我說,她父母從不吵架,從沒發過脾氣,對她一直這樣。 講真,當時我實在羨慕她,因我自己的父母不但不能照顧我如此到位,還常常因為瑣事在我面前吵架拌嘴,弄得房門“哐”一聲響,柜子門“咣當”一下。 可是,開學后,我們無意中聊起這個話題。同桌說,她并沒有覺得父母那樣對她有多好,她也知道家里的事并非事事順心,父母也不是什么時候都高興,他們也有自己的不順利和苦惱,不過是父母強撐著在她面前表現得那樣。 我說:“那樣多好啊,他們在乎你,才這么撐著啊。多少爸媽不避諱,在孩子面前發泄出來啊。” 只見同桌頗顯憂郁地搖頭,說:“你知道嗎,不管發生什么,我爸媽都在我面前保持笑著的狀態,讓我覺得他們很假。 “他們對我太關照,總是客客氣氣的,讓我覺得渾身不自在,覺得自己是個外人。這讓我做什么都小心翼翼,什么喜怒哀樂,也不敢表現出來,覺得表現出來就破壞了家里的氛圍,所以就什么都壓在心里。” “爸媽總覺得我性情溫順,其實我也只是不在他們面前表現,我對他們跟他們對我一樣,刻意、客氣。” 事后我想了很久,情緒被父母保護的很好的同桌并不快樂,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年歲漸增以后才明白,家,是人最后的歸屬感,是一個人最真實狀態的落腳地,而一個人的真實狀態就是喜、怒、哀、樂、驚、恐、悲各種情緒。 如果家人過于刻意,是不是真的像同桌說的那樣,“感到自己是外人”,那這個家是否也就失去了它最本質的意義呢?連對家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都沒有,那孩子何來心理健康呢? 想想,還是自己這種家里有說有笑又哭又鬧,來得更真實自然。 父母要做孩子情緒管理的訓練師。這個角色的關鍵就在于父母不害怕、不避諱在孩子面前表露每個人本來就有的這些真實情緒,在孩子面前可以傷心,可以驚恐,可以生氣。 這些都沒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父母要給孩子展示,我們如何更好的應對這些負面情緒,讓孩子能正視負面情緒的存在,模仿并慢慢內化父母應對負面情緒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