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即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之典故而得名。西漢文帝年間(前166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隨開皇初(598~600)改為'永州總管府',大業初(605~608),拆總管府,置永州郡。 永州與周文化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遠在東漢初,光武帝劉秀委任汝墳侯周仁的十代孫周嘉為'零陵太守',周嘉在任七年,頗具政績,深受民愛。零陵頌其遺愛,吏民立祠祀焉。 至唐,汝南周氏周如鍉為道州刺史(今永州道縣)其弟周如錫因諫事由金紫光祿大夫丶左金吾衛上將軍貶遷道州司馬,兄弟二人擇居九疑大陽(今寧遠天堂鎮)在此共育了人稱大唐汝南周氏的'二十四才子',成為永州周文化的厚積之地。 至宋以來,這支南遷湖南的永州周氏又相繼出了周堯卿丶周敦頤、周枚叟、周希圣、周崇傅五位歷史名人,留名青史。 周氏在永州境內繁衍生息1300余年,不僅留下了被地方志稱作的《古名賢墓》,還存留下了著名的上甘棠古村丶周敦頤故里,周崇傅故居,零陵周家大院、東安周家大院丶寧遠濂溪祠及周子先祖墓地記碑刻等一大批歷史文物遺存。為永州這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熠熠增輝。 一、周堯卿 周堯卿(994-1045),字子俞,宋道州永明(今永州市江永縣城下鄉疊樓村)人。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卒于仁宗慶歷五年,年五十一歲。自幼警悟強記,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1024年)第進士,歷任連衡二州司理參軍、桂州司銀、高安、寧化二縣知縣、饒州通判,累官至太常博士。以學問、品行聞名。 周堯卿治學,不專于傳注,問辯思索,務求通曉。尤其長于《毛詩》、《鄭詩》及《左氏春秋》。他與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同為道州人,他首倡募谷捐資的形式,大力辦教育,鑒于他在經學方面的造詣,后人將他與周敦頤并稱為“瀟川兩先生”。瀟川,即瀟水。即今永州市南部蘭山、道縣、江華、江永、寧遠縣所屬的瀟水流域。堯卿治學,以不欺為本,求真務實,不拘泥于傳注,釋文闡意,有獨到見解。研究《詩經》,以孔子所謂“一言以蔽之”和孟子所謂“以意逆志”為主旨,主張既重義理,又講情感,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與推測作者的本意,不搞繁瑣的旁征博引,他認為《毛詩》缺乏義理,雖簡潔卻不能“一言以蔽之”;而《鄭箋》缺乏情感,雖詳盡卻不能“以意逆志”。研究《春秋》,獨辟蹊徑,不取三傳的異同,從《左傳》的詳述中咀嚼出《春秋》的寫作旨意。讀莊子、孟子的書后,他評論說:“莊子善于說理,但他本人并未窮究事物之理;孟子善于說性,但他自己還不能盡量發揮自己的本性;有關理和性,就連孔子也以‘不能辭命’為托辭,從不對人談論”。他的論述見解不凡,不落窠臼。后范仲淹以其經學、品德堪為人師表,向皇上舉薦,尚未錄用,即于慶歷五年(1045)病逝,享年51歲。周堯卿對父母十分孝順。 12歲時,他的父親去世,非常傷心。但是,只要看到母親,就抑制住悲傷,不讓自己的悲傷情緒影響母親。母親知道后感到很奇異,對族人說道:“我的兒子這樣懂道理,確實非常孝順?!焙髞?,他母親去世,守喪3年,不挨枕席,不飲酒食肉。相傳其母下葬時,有數百只烏鴉銜土壘墳。大家都認為,這是為周堯卿的孝順所感動。這當然是牽強附會之說。但是,周堯卿在當地是有名的孝子,這是名不虛傳的。對昆弟,尤其友愛。對人也很禮貌,凡怠慢自己的,他都不見責,而是待之以禮。他的俸祿不多,而周濟宗族、朋友卻很大方,直到用完為止。 周堯卿著作甚豐,主要有《詩說》、《春秋說》各30卷,《周子俞文集》20卷,流傳于世。均《宋史本傳》并行于世。歐陽修為他撰墓志,彰其學行,示之后世。堯卿生七子,有五子舉進士。 周堯卿先生墓志 歐陽修撰 有篤行君子曰周君者,孝于其親,友于其兄弟。居母喪,與兄萬弟居于倚廬,不飲酒食肉者三年。其言必戚,其哭必哀。除衰,而癯狀不能勝人事者,蓋久而后復。自孔子居魯,而魯人不能行三年其喪,其子弟疑以為問,則舉魯而他國可知也??鬃記],而后世又可知也。今世之人知事其親者多矣,或居喪而不能哀者有矣,生能事死、能哀或不知喪禮者,有矣。或知禮,而以謂喪主于哀不必合于禮者。有矣。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禮之失久矣,喪禮尤廢也。今居喪,惟仕宦婚、嫁聽樂不違此法,令之所禁至其哀麻之數、哭泣之節、居處知別、飲食之變,皆莫知夫有禮也。在上位者不以身率其下,在下者無所望于其上,殆廢矣乎﹖故吾于周君有所取也。君諱堯卿,字子俞,道州永明人也,天圣二年舉進士,累官至太常博士,歷連衡二州司理參軍,桂州司錄,知高安寧化二縣,通判饒州未行,于慶歷六年六月朔日卒于朝集之舍,享年五十有三?;实v五十一年敕葬于道州永明紫薇崗。曾祖諱知旺,祖諱莫如,深德崇,父諱仁遂,贈都官郎中,母唐氏贈仙游、仁壽縣君。娶黃氏封金華縣君。學長于《毛詩》《左氏春秋》。 家貧不事生產,喜聚書史。官祿雖薄,常分俸以周宗族、朋友,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報之。其為吏所居,皆有能政,有《文集》二十卷,子七人,曰諭鼎,州司理參理軍司;曰詵,潮州歸安主簿;曰謐,曰諷,曰說,曰言湮,曰誼,皆未仕。有女一人出適。嗚呼!孝非一家之行也,所以移于事君而忠。仁于宗族,而睦;交于朋友,而厚;施于為政,而篤﹔始于一鄉,而推之四海﹔表之金石,示之后世。而考君之所以,見于是無不可以書也。豈獨俾于子孫之不隕也哉。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曾任諫官,因支持革新派范仲淹,遭貶滁州,繼之又遷知揚州、穎州。晚年回朝,先后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文學成就突出,為北宋文壇詩文革新運動之領袖,王安石、蘇洵、蘇軾、曾鞏均出其門下,擅長散文、詩詞、史傳編纂和詩文評論,尤以散文成就最高。一生寫了五百多篇散文,具有平易曉暢、婉轉流麗的獨特風格,其中有不少是歷代傳誦的佳作。 歐陽修寫的這篇墓志不見于歐陽修文集,專收于永州府志和江永縣志,這塊石碑在1958年大修水利時被撬去架橋,已無法找回。此文介紹了周堯卿的生平、官職和主要事跡。 二、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北宋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宋代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故人稱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謚號。因營道古為舂陵之地,宋詩人稱他為“舂陵周茂叔”。 周敦頤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并稱為“北宋五子”。 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于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后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周敦頤年十四父喪,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京城投奔舅父鄭向,鄭向是仁宗朝的龍圖閣大學士。舅父對周敦頤的學識十分賞識,讓自已的兩個兒子向他學習。并在周敦頤二十歲時,朝廷因功蔭封官員子弟時,向皇帝保薦,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后因周敦頤政績卓著,先后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移永州通判署邵州事。熙寧初知郴州,后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軍。熙寧三年(1071年),轉為虞部郎中,提升廣南東路提點刑獄。領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勤政的他四處巡按,足跡幾乎遍及廣東的山山水水。 周敦頤歷官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他在任職期間以人為本,為政以廉,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頤遷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自合州轉任虔州東歸時,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賦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筑室廬山蓮花峰下。 熙寧五年(1072年),周敦頤不幸感染了瘴癘,辭官歸隱,定居在廬山蓮花峰下。熙寧六年(1073年),當趙抃第二次擔任成都知府時,奏請皇帝重新啟用周敦頤,圣旨來到時,周敦頤巳病故了,享年五十七歲。 周敦頤“政事精絕”,十分能干,但當官并非他最熱衷的事,他真正的興趣還在于繼承和弘揚儒家文化。每到一地為官,他先要建學校,興教育,甚至親自登堂授課,著書立說。周敦頤的重要哲學著作《太極圖說》、《通書》。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為北宋道學的開山之作。后經二程、朱熹等人集成為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主流哲學思想?!薄端问贰さ缹W傳》:“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將周敦頤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周敦頤還為后人留下了《愛蓮說》、《拙賦》、《任所答鄉關故舊》等膾灸人口的優秀詩文。 主要著作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三、周梅叟 周梅叟,諱子亮,字梅叟,以字行,改字春卿,宋道州寧遠縣人,(一作永明縣人)。周敦頤七世孫。嘉定四年辛未(1211)九月九曰生。 嘉熙元年丁酉(1237) 二十七歲,省試第一。 嘉熙二年戊戌(1238) 二十八歲,是年中周坦榜進士,為殿試第九名。授連州教授。 淳祐二年壬寅(1242) 三十二歲,取《太極圖通書大成集》刊于連州學宮,進諸生以講解,聽者咸有感發。 淳祐三年癸卯(1243) 三十三歲,曾貽書大琮,并贈元公像和新刻《大成集》,其遺文視舂陵本稍增。淳祐四年甲辰(1244) 三十四歲,擢為國子監丞。 淳祐七年丁末(1247) 三十七歲,四月,以國子監丞除秘書郎。十一月除著作郎。 淳祐八年戊申(1248) 三十八歲,正月兼權兵部郎官,是月差知潮州。淳祐九年己酉(1249) 三十九歲,是年,因先祖濂溪先生曾領憲節巡歷至州,營“元公先生祠”于郡庠右,以志紀念,并拓宇以聚學子,聞于朝,得請,亦曰元公書院。公嘗遷府堂于郡治直北。慕先祖濂溪先生《愛蓮說》之深意,于城西隅建蓮花池。 淳祐十年庚戌(1250) 四十歲,離任返鄉。寶祐元年癸丑(1253) 四十三歲,是年,朝廷以御史經筵召公,辭不至。年底,改任廣東提點刑獄。 寶祐四年丙辰(1256) 四十六歲擢為廣東轉運使。又任轉運判官。 景定三年壬戌(1262) 五十二歲,攜家卜居于潮陽泗水。 終于南宋咸淳元年乙丑(1265)。 傳世詩文多佚,僅存二。 附一 《淳祐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軒自江東提刑歸抵家,時三館名公以“風霜隨氣節,河漢下文章”分韻賦詩送別,得“氣”字》 四、周希圣 周希圣,字維學,號元汀,零陵縣進賢鄉(今永州市何仙觀鄉)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家境殷實,世代為官。希圣自幼聰明好學,十歲便能吟詩作對寫文章,在當時的零陵有神童之美稱。十歲的那年,一先輩把寫好自以為很好的的文章給周希圣看,周希圣看后說,何以此冗漫繁復?于是就抹出數行,再讀便楚楚可通,見者折服。明隆慶元年,十七歲的周希圣補第子元試,中幅卷第一,三十八歲中舉人,明萬歷十七年中進士。四十歲任四川華陽縣知縣。周希圣上任華陽縣知縣后,他勤躬善政,愛民如子,斷案如神。萬歷二十一年,四川成都華陽縣遭受大旱,他親自下到田間冒著烈日組織百姓抗旱保苗,當時有許多農作物絕收,許多百姓饑不裹腹,衣不遮體。周希圣為此常常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擔心民眾的疾苦,為了救濟受災受難的百姓,他將自己所積儲銀120兩全數賑濟饑民,自家人靠吃糠皮、紅薯度日。當年冬天,他組織百姓疏通渠道,大力興修塘壩水利。為今后民眾減災保修打基礎。周希圣不僅愛民如子,而且他斷案如神。周氏家譜記載,當時華陽縣有個名叫呂朋的無賴,他不但好吃懶做,而且心似毒蝎,嫉恨勤勞持家的胞兄,一個大雨傾盆、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呂朋半路攔截其兄,用鋤頭將其挖死以搶占兄家產、霸占其嫂。他早有預謀、賊喊捉賊,將一名路過的鄰人捆綁見官,前任官員草率辦案,將無辜者拘捕,因無辜者及家人一直喊冤,一直無法判決。周希圣做華陽縣令后,為了查清案情,他微服私訪、考察民情,從蛛絲馬跡中發現了呂朋藏著的哥哥血衣血褲,終于揭開案情的謎底。將真兇呂朋繩之以法,讓被冤者得以昭雪。周希圣因此被當地的百姓譽為愛民如子的“青天'。周希圣華陽縣令上因頗有政績,明萬歷二十四年,四十六歲的他被朝庭擢升為山東道監察御使,他剛離華陽,便聽朝庭下了道“倍取宮扇“的圣旨,他雖離開華陽,但仍想著華陽縣故有宮扇之貢,他同情華陽百姓,感進貢宮扇之苦,他心急如焚,于是就急急上疏直言:“臣深痛宮扇累民之甚,遂抗章言之,具疏極陳濫取宮扇之弊”,為此他觸怒皇帝,他先是被處罰:妄言者罰俸半年。后被貶為廣西灌陽當了個只管收發文件的典使。“疏上朝,夕貶”,剛正不阿的周希圣被貶為灌陽典史后。他想到這一切是因為是為民請命造成的,因此他就覺得無怨無悔,他離開時,原宰相陳公年紀很大了還向他拜送,周希圣連連推之,可陳公說“公為蜀事去之,我為蜀人,我安能不拜?希圣被貶后,沒有因官小而廢政,在典使位上依然盡職盡責,他利用空閑時間與巡按歷時二年,修成《王文成公集》。爾后,他告假還鄉18載之久,以寧靜淡泊自守。萬歷三十九年(1611),李廷機為相,周希圣被起用為太仆寺丞。次年,轉為尚書司丞,再次年升為光祿寺少卿,典試陜西,量才錄用,深得民心;萬歷四十五年(1617),奉旨到江西迎接益王還朝,被封為左通政。天啟元年(1621),他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次年,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啟元年,周希圣為南京大理寺卿,次年升為南京刑部右侍郎,當時總督漕運官司缺額,有永州同鄉并與之有親戚關系的陳某帶厚禮來拜訪周希圣,欲謀此缺,請周希圣與主爵通融,希圣嘆曰,人若不知足也,從庶人之子升之亞卿,無補報于國,敢復何求,安能干茍且之事?遂拒絕接見。陳某與人說,人言“大樹腳下好乘涼,朝中有人好做官。希圣非也,他“鐵面無私,六親不認”。彰現了光明磊落,不洵私情的高風亮節!天啟五年,周希圣升任南京戶部尚書,赴任不久,有一部屬拿著一件稀世珍寶——名貴玉壺古董欲贈與新尚書周希圣,想求提拔關照,孰料周希圣正言厲色與他說,凡人貪心一熾,則無事不可也,玉壺乃一餌耳,以物利我,我將何以利人,憤然斥之。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專斷國政,左副都御史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惡。魏忠賢反過來誣告楊漣謀反,致使楊漣于天啟六年(1626)屈死獄中。周希圣同情楊漣,為其鳴不平,魏忠賢羅織其'罪名',說'周、楊合謀,壟斷朝綱,陷害忠良',熹宗偏信,將周希圣削職為民。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魏忠賢罪行敗露被處死,周希圣以名德舊臣,原官起用。周此時無意仕途,堅辭不赴,崇禎八年(1635)十月病卒于家,享年85歲。周希圣罷官回鄉后,潛心著作,主要有《退思堂集》、《太極圖說》、《懷柳賦》、《尋芝賦》、《湘南志》、《森閣詩稿》等。 五、周崇傅 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號子昂,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何仙觀)人,明朝戶部尚書周希圣第九世孫。他自幼聰穎,善詩賦。咸豐十一年(1861),朝廷在秀才中選拔優等人才,他考中同治元年 (1862)舉京兆鄉試,觀政兵部,出任縣令;同治七年(1868),中進士,入翰林,授編修。同治四年(1865),中亞浩罕國阿古柏率武裝力量侵人我國南疆,繼而占領天山以北大部地區,并成立'哲德沙爾'國,沙俄也乘機占領我國伊犁,西北邊疆危急。光緒元年(1875)清政府接受左宗棠的主張,命他率兵平叛。左宗棠素知周崇傅有濟世之才,且通曉兵法,便上疏請求周崇傅為平叛大軍掌管后勤給養。崇傅調集數萬輛馬車,克服沙漠、戈壁帶來的重重困難,輾轉運送軍需物質,為左宗棠勝利收復新疆解決后顧之憂。因功,賜周崇傅孔雀花翎,回都轉三品,任鎮迪、高平等處觀察使。他在任內,關心百姓疾苦,懲治貪官污吏,注重維護民族團結。陜西總督譚鐘麟稱他'德威兼并,政治合一,可勝大任'。光緒七年(1881),他隨左宗棠到江蘇、浙江,整治鹽綱。清朝末期,鹽稅是清政府最主要的財政收入,江、浙一帶盛產食鹽,各級官吏趁機大肆勒索,中飽私囊。他一上任,嚴懲貪官污吏,一年為清政府上交鹽稅二百萬兩白銀。光緒八年(1882),左宗棠辭去兩江總督后,周崇傅也退歸故里,寄情山水。時有王德榜在永州創辦萍州書院,他被聘為山長,嚴格要求弟子,敦品勵學。光緒十五年(1889)湖南鄉試,萍州書院學生有八人考取貢生,一時稱為盛事。為加強邊防,清政府收復新疆以后,重新建立行省,設卡倫。 光緒十六年(1890),又詔周崇傅任喀什噶爾兵備道。他到任后,為溝通天山北麓甲、乙兩河,以利農牧業發展,籌集資金,開鑿運河,此舉被奸臣誣告。此時,李鴻章當政,凡屬左宗棠的親屬,李鴻章都千方百計予以打擊。因此,周崇傅被詔令自省,罷職受刑。他身在邊陲,一時有口難言,又秉性剛直,凌辱難當,終于在光緒十八年(1892)蒙冤自盡。后在左宗棠的干預下,清政府重新立案查明,屬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下詔扶柩回籍,后葬于零陵蔡里口。 周墀譜序 歐陽文忠寫 張韶舜寫 張李純仁寫 何器寬生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