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是基督教發展的重要的一步。圣保羅把基督教普世化,如果把他比作孟子,那么君士坦丁大帝就好比漢武帝,他把基督教確立為官方意識形態,是基督教在世俗世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下面詳細講解一下。 
君士坦丁大帝(公元272—337) 基督教徒從一開始就是羅馬帝國內的異類。他們堅信只有他們自己掌握著真理,而且這個真理總有一天會征服世界。他們希望讓更多的人改信基督,并且毫不留情地拒絕其他的宗教。在這方面,除了猶太教以外,他們和當時的其他宗教都是不同的,因為在那時,加入一種新的宗教不需要放棄舊的信仰。基督徒們只愿意從異教世界獲取有用的東西,而不愿服從于他們,因此對帝國而言,他們有時候是個大麻煩。他們拒絕向守衛國家的諸神獻祭,從而招致皇帝的一次次迫害,幸好都只是短期的。每次暴力整肅之后,就會有長時間的官方溝通,因此大多數基督徒能夠和異教的主流社會和平共處,只有少數會突然之間慘遭屠戮。突然的屠殺雖然殘酷,卻不足以將整個基督教社群清理得一干二凈。少數人的殉難只會讓存活者的信念更為堅定。正如德爾圖良對異教鎮壓者所說:“你們越是殺戮我們,我們就越是人多勢眾。殉難者的鮮血正是我們教會的種子。”最嚴厲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整肅出現在4世紀初,由戴克里先大帝下令執行。那時,基督教雖然還是少數宗教,但已經不可能被肅清。戴克里先的失敗使得帝國別無選擇,只能容下這種新的宗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對帝國的宗教政策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他正式承認基督教,并對其賜予保護。君士坦丁實施新政,一部分原因是受他基督徒母親圣海倫(St.Helena,約死于330)的影響,另一部分據說是一次超自然事件。在公元312年的一場戰役之前,君士坦丁夢見了一個十字架,上面有一行字,稱“此符之下,君必勝矣”。第二天,他的士兵們在十字架的保護之下,勢如破竹,贏得陣地。
君士坦丁本人直到差不多30年后才接受洗禮,那時他已躺在病榻上,氣息奄奄。但在那場密耳維橋戰役(battle of Milvian Bridge)之后不久,他不僅承認了基督教,還想辦法協助它發展。他的繼任者們也是這么做的。4世紀時,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們召開宗教會議(council)來解決教義上的爭端;他們建起恢宏的教堂以彰顯上帝無邊的力量;他們取消了角斗士,轉向更文明的馬車賽,城市人不再靠血腥取樂;他們突然終止了十字架刑,也禁止棄嬰,不僅因為當時人口正在減少,這種行為毫無益處,也因為這和基督教徒及猶太教徒的生活實踐相矛盾。不過,他們沒有取消奴隸制,因為奴隸制對于帝國的經濟來說太重要了。主教們對帝國的恩惠心存感激,他們于是慷慨地對皇帝——以前的敵人、現在的盟友——致以溢美之詞。雖然君士坦丁不能再像先皇一樣自稱“神和主”,但是他被頌贊為“第十三位門徒”、所有宗教之長、神明欽定的羅馬統治者。君士坦丁讓帝國支持基督教,于是贏得了整個教會的支持。 這樣一來,羅馬人民不論貧富,都拜在基督門下。異教信仰(paganism)仍將存活很久,特別是在農村里;“異教”(pagan)一詞即源自拉丁語的“農民”(paganus),但是在基督教的強盛勢力之下,異教信仰漸漸地式微了。公元300年時,基督教還是少數宗教,但到了400年,已經壯大為地中海地區最重要的教派了。基督徒們不再受到迫害,不再聲名狼藉;他們被官方正式承認,身為信徒成了一件光榮的事;他們甚至得到帝國的資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基督教也失去了一開始那種強盛的精神性。主教和宗主教現在更多地來自富有的貴族家庭。曾在被迫害時代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女性,此時的活動也處處受限。關于教義的爭論,以前只是同一教派內部的有益紛爭,現在卻涇渭分明,不是正統派就是異端邪說。信仰基督教的皇帝也在宗教事務中發號施令。公元325年,宗教會議決定在尼西亞(Nicaea)審判阿里烏斯派,君士坦丁大帝就在其中起過重要作用。后來,狄奧多西一世(Emperor TheodosiusⅠ,378—395在位)發布禁令,將阿里烏斯派判為非法,徹底摧垮他們的力量。狄奧多西也將異教判為非法,使正統的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舊羅馬的舊神們失去了帝國的保護,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神秘教派,如太陽神教、米特拉斯教等等,也隨之而去。
教會的地位已經確立,教徒們仍在繼續辯論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他們爭論著基督的本質屬性(他怎么可能既是神又是人),爭論著三位一體(三位如何存在于一體之中),爭論著原罪(初生嬰兒是清白的,還是生來就背負原罪),爭論著牧師的職責(圣禮由負有原罪的牧師主持,是否正當),爭論著圣母瑪利亞(她到底是不是theotokos——神的母親),他們還爭論著許許多多關于教義和宗教儀式的問題。持久的論辯之后,大部分問題都在宗教會議上得到解決。比如,在公元325年于尼西亞召開的宗教大會最終確定,基督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是圣三一(Holy Trinity)中的任一位;他自時間伊始就存在,并且將永遠存在;他只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化為人形,降生于人世,以耶穌之名四處游說宣教,最后被處死。這項決議滿足了許多人,但讓另一些人頗為不快。正統派的建立有助于澄清基督教義,但是同時也扼殺了討論,產生出異端,一部分人的信念突然之間就被教會主流拒之門外了。
就尼西亞大會的決定而言,阿里烏斯基督教派認為耶穌并不是完全的神,因此也是圣三一中地位較低者;尼西亞禁令之后,他們仍然活動了好幾個世紀。對于許多羅馬以外的蠻族而言,改信基督教實際上就是改信阿里烏斯教派。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蠻族國王在西羅馬的廢墟上建立起繼承國(successor state)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新臣民不僅在文化上和自己有隔閡,在宗教上也有強烈的敵對情緒。此后的幾個世紀,阿里烏斯派的基督教徒和信奉羅馬教皇的天主教徒在西歐古老的土地上劍拔弩張地共存著。
在第4和第5世紀,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分裂尚在遙遠的未來;基督教會內部雖然紛爭迭起,卻和羅馬帝國的傳統緊密結合。在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前,基督教吸取了許多羅馬的傳統并挪作己用,由此將羅馬的政治結構、治理方式和法律帶進中世紀,直至現代世界。教皇自稱“大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保留了許許多多帝國宮廷的儀式。基督教的法律——教會法典(Canon Law)——也以羅馬市民法為參照進行修改。因此,從組織結構的角度講,中世紀的教會可謂是羅馬帝國的幽魂。但是教會比帝國做得更多。教會澤被眾生,真正讓貧苦百姓有了歸屬感和參與感,這是羅馬帝國從未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