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最早出現的道路——海大道,距離現在已經324年了。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天津經咸水沽、葛沽到東大沽“觀海”,所經路線當時稱為“海大道”,即今天的“津沽公路”。 這條道路,是由“官商捐資”,利用海河的堤岸培固疊土,開辟了從天津城東門開始,沿海河直通大沽口的大道。 天津辟為商埠之前,舊城內外均為土路。使用新法筑路,是從光緒八年(1882年)開始的,當時興修城外單街子、竹竿巷、針市街、估衣街、鍋店街等,所有通衢俱作石路。光緒九年(1883年), 督署浮橋至馬家口沿河石路官道筑成。光緒十年(1884年) 采用新法修筑的一批“官道”陸續竣工。 何為新法筑路?寓居天津的大文人張燾寫的《津門雜記》(1884年)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先將舊泥鋤松,中間鋪墊磚石,厚約尺余,令小工以鐵錘擊碎,上加土沙一層,用千斤鐵軸,以數十人牽挽壓實,中高外低,形同龜背。兩側砌石成渠,以便泄水。”這種做法,五六十年代在老城里也經常看到,想一想,還是滿實用的。 實際上,天津的新法筑路,是學習租界的做法。同治9年(1870年)由老海關到利順德飯店的“中街”(今解放北路)修成。“路面平坦,兩旁有雙排榆樹。”租界內寬闊整齊的道路,令中國官員羨慕不已。到光緒9年(1883年),津海關道周馥征得李鴻章同意,開設了天津工程局,專司修路事宜,按照西法修整市內街道,才有了所謂的新法筑路。 有了新馬路,就得設立管理人員,也就是類似于今天的交通警察,還有掃馬路的工人,隨時灑掃,以期潔凈。除發給掃帚、簸箕外,還配備一輛灑水馬車,車上架方柜,儲水數十擔,柜后置鑿孔鐵管一根,抽動機關,鞭馬疾馳,灑水如雨,可淋里許,使塵土沙灰頓消。有詩曰“車過忽成清涼界,看它灑遍水簾纖。” 1901年,八國聯軍都統衙門拆除天津衛城城墻,利用舊城城基修筑了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北馬路。同時,都統衙門還在南運河南岸,修成沿河馬路與海河南岸馬路相連接,修筑了三岔河口至北馬路的連接大道,也就是后來的老鐵橋大街,也改善了老城內東西、南北大街的暢通。 1902年,都統衙門管理權移交給直隸總督袁世凱。袁世凱將都統衙門所設立的工程局保留下來,下設測量、道路、橋梁、河道等科,開辟了大經路(今中山路)。 1905年,由此比利時商人投資,在圍城馬路鋪設電車道,將東、西、南、北四條馬路改為碴石路。 1914年,意租界將大馬路(今建國道〕修建為瀝青渣石路,也是天津的第一條瀝青路。 1918年,法租界引進人工炒油設備,把法租界中街(今解故北路北段)鋪為天津市第一條瀝青混凝土路。 1924年英租界自英國進口兩臺瀝青混舞土攪拌機后,英工部局在受過現代化訓練的工程師引導下,放棄了老式鋪碎石的路面,大量修建以紅磚為基層上鋪機械拌和的瀝育混凝土路面。 到1948年底,市區共有道路411條,全長275公里,總面積245萬平方米。其中,高級路面163萬平方米,絕大多數集中在租界范圍以內。租界以外只有南市一帶、中山路、東馬路等少數道路是瀝青柏油路。那時的地道外、西關村,廣開一帶雨后泥濘難行,而且彎曲狹窄。通不了卡車,有的還通不了馬車。 新中國成立后,市政府著力改善道路情況。到今日,天津公路發達。城際高鐵大大壓縮了出行時間,過去一天的路程,幾十分鐘就可以到達。 關注憶津閣 微信號 13920310750 看你不知道的天津故事 文章均為憶津閣原創,轉載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