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非常講究身份感,善于尋找一切恰當的時機,來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季羨林大師曾經講過這么一句話:深到骨子里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一個人的可貴之處,不在于他的身份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能夠始終如一地待人謙遜,而那些自以為尊貴的人,根本不值得別人的尊重。 身份感太強的人,不值得尊重 人際交往有三種姿態:俯視、仰視和平視。經常俯視別人的人,給人以盛氣凌人、狂妄自大的感覺;習慣于仰視的人,又是一副卑躬屈膝、沒有尊嚴的樣子;唯平視者,不卑不亢,一視同仁,尊重別人的同時也不失自重!那些喜歡刷身份感的人,說白了就是做人太勢力,莊里漢把這類人稱作“身份控”。 一個人是否值得尊重,關鍵要看他對待地位相對低的人時的態度!諸葛亮說:“勿以身貴而賤人。”身份控們待人會有兩副面孔,即:對上點頭哈腰,一副奴才相;對下頤指氣使裝大爺。做人不會平視對方,這也恰恰反應了在這些人表面風光的背后,是他們內心的自卑。或者說曾經內心極度自卑過的人,才會有如此強烈的身份感。 身份感太強的人,人品好不了! 身份控的人生最大追求就是獲得地位,而且越高越好。在他們眼里,人只有“有用”和“無用”之分,而沒有好壞、立場、恩怨之分。看過《儒林外史》的朋友們,一定還記得一個叫“匡超人”的人物。匡超人本來出身寒門,后通過科舉應試脫離貧窮,贏得了功名利祿。他由發跡前的大孝大善、忠厚可愛之人,到發跡后一步步變成虛偽做作、追名逐利、忘恩負義之徒。匡超人的蛻變過程,著實值得今天的我們反思。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也不乏這樣的人。本來一個老實本分、做人低調、待人謙和的人,稍微發點小際之后便和之前判若兩人:在親朋好友面前顯擺嘚瑟,言語間時刻提醒人們自己的身份,看不起混得不如自己的人,卻全然忘記了那些人以前曾經幫過自己!對于這種人,心中也曾為他感嘆:這么好的一個人,如今怎么這樣了? 記得《圍城》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猴子在樹上怕的越高,它丑陋的臀部就會越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實,猴子的屁股原本就是這樣,并不是爬的高了的緣故!” 身份感太強的人,最終會迷失自我 前些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宋丹丹飾演的白云“成名”后,從一個樸實的農村老太太,變得世故虛榮起來,什么“衣服阿迪達的,褲子普希金的”,以至于本山大叔看不下去后說出了那句名言:“啥名人?不就是個人名嗎?” 身份感太強的人“地位至上”的人生邏輯,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極度的利己。時間長了就會讓人感覺這個人已經不是原來的他了,甚至最終他自己都找不回原來的自己了。 國學大師 季羨林 季羨林大師:深到骨子里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這句話對于當下的人們來說,無疑是金子般的珍貴! 名利地位全是身外之物,人最可貴的是那顆,“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的初心。懂得尊重他人,才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