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譯文】夔州的高城上又迎來了落日。每當晚上北斗星出現的時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來尋找長安的所在。 聽到巫峽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淚來。我也希望乘著浮槎回到自己的故鄉,但這愿望終究還是落空了。 我還記得我從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時候,晚上熬夜寫些明朝的封事,點燃書案上的香??涩F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職。滯留此地,傍晚時分聽到城樓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隱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滿了藤蘿。月亮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月光是照在藤蘿上的,而現在它已經照到河洲前面的蘆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無眠,一直在懷念長安。 寫詩人身在孤城,從落日的黃昏坐到深宵,翹首北望,長夜不 寐,表現出對長安的強烈懷念。 這一首寫由日落到夜深,詩人佇立遙望長安的情景。
【注釋】 夔府:即夔州。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夔州曾設都督府,所以也稱夔府。 每:每每,常常。北斗:北斗七星。京華:指長安。北斗在北,長安也在北,故依北斗而望長安,抒發羈旅思鄉之情。 京華:京城,指長安。 聽猿句:即“聽猿三聲實下淚”的倒文?!端涀ⅰそ罚骸肮蕽O者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 聽猿:指聽猿聲。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故漁者歌曰:'巴東山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甭犜硥櫆I,是自傷羈旅。 奉使:指以京官留幕府。代宗廣德二年(764),嚴武奉命為劍南節度使,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肮げ繂T外郎”是京官,“劍南節度參謀”則在幕府,故云杜甫云“奉使”。八月槎(chá):張華《博物志》卷十:“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渚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倍肚G楚歲時記》引《博物志》則作“漢武帝令張騫窮河源,乘槎經月而去”云云(據《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一引)。槎,木筏。杜甫合二事而用之?!鞍嗽麻丁?,本為虛無縹緲之事,嚴武死去,杜甫無人援引,還京任職的希望化為泡影,故云“虛隨”。 奉使:指杜甫以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的朝官身份作嚴武的參謀。虛隨:嚴武永泰元年(765)死于成都,杜甫“歸秦”的夢想落空,所以說虛隨。槎(chá):木筏。八月槎:實為“博望槎”,因張騫封博望侯。 畫省:古尚書省用胡粉涂壁,畫古賢人像,故稱“畫省”。杜甫任的工部員外郎是尚書省的郎官。違伏枕:因伏枕臥病而遠離朝廷。 畫?。汗派袝∮煤弁勘?,紫素界之,畫古烈士像,故稱“畫省”,也稱“粉署”。杜甫因嚴武之薦,加檢校工部員外郎,雖人在嚴武幕中,但工部屬尚書省,工部員外郎是尚書省屬官。違伏枕:指因衰病伏枕而與畫省香爐相違。違,違離。 伏枕,指衰病。 伏枕:指臥病在床的人。 山樓:指夔府。粉堞(dié):城上涂白色的矮墻。隱悲笳:悲笳之聲城樓之間隱約可聞。此指兵戈未休,還京無期。 山樓:指夔州城樓。粉堞(dié):白色的女墻,借指城墻。隱悲笳:隱藏著悲笳凄咽之聲。古人常以悲笳凄咽,喻兵亂未息。 粉堞:用白堊涂刷的女墻, 指建在城墻頂部內外沿上的薄型擋墻。 石上藤蘿月:指初升的月亮。月之初生,多在山石之上 已映洲前:是說月升中天。中天之月,可照水中之洲。蘆荻(dí):泛指蘆葦一類的植物。荻,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同類。生長在水邊。根莖都有節似竹,葉抱莖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黃色花穗,莖可以編席箔。此二句是寫佇望之久。
【寫作背景】 《秋興八首》是唐代詩人秋杜甫于唐大歷元年(766)秋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此寫下這組詩。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賞析】1 第二首時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寫夔府秋夜北望京華。 首聯承上首末聯,由薄暮入筆。每當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時,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句,是組詩八章的綱領和眼目,錢注云:“依斗望京,此句為八章之骨。”長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每夕皆然也。京華亦即故園所在,望而不見,焉能不悲?以下抒發個中深悲。 頷聯,把懷念京華與身世之感緊密交織?!端涀ⅰ芬裰{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蓖罩涝谖讔{聽猿聲使人哀傷落淚,那是他山之石,間接知識,現在身在夔州,親自聽到猿聲而不禁淚下,故云“實下”,“實”,實實在在,真的。即“聽猿三聲實下淚?!痹娙巳氪ê螅瑏淼絿牢淠瓜?,曾因嚴武推薦,被任命為工部員外郎,并擬隨嚴武回到朝廷,不幸嚴武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長安供職的心愿又落空了。故云:“奉使虛隨八月槎?!薄鞍嗽麻丁被玫涔?,古書民間傳說,天河與海通,海邊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來去,于是準備許多干糧,乘槎而去,以為到時又可乘槎回來。此傳說后來附會到張騫身上,說張奉漢武帝命,尋黃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牽牛宿旁。此處借用民間傳說,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長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達也。與“孤舟一系”句相照應。與“聽猿”句因果承接緊湊。 頸聯承“每依北斗望京華”、“奉使虛隨八月槎”來。畫省,即尚書省,杜甫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是尚書省的郎官。香爐,尚書省上朝時,有侍女二人捧爐焚香從入。伏枕,表自身病體現狀。堞,城上的矮墻,即城垛。畫省香爐,心中所念,為虛;伏枕山樓,眼前現狀,是實。詩人慨嘆沒能入京供職、遠離畫省香爐,只空掛了個尚書郎的職銜,辜負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邊供職,滯留在這荒僻的山城,臥聽墻外隱隱約約傳來的凄咽的笳聲,兵亂未平。以上由夔府想京華,又由京華回到夔府,思緒在故國故園與夔府孤城之間往復,情極凄切纏綿。 尾聯寫京華望而不見,回到眼前景物。月亮從照著藤羅移到照映著洲前蘆荻花上,既暗示時間的推移,又用藤羅、蘆荻展現蕭瑟的秋光,有無限悲凄之感。至此,一位由黃昏日落到中夜深宵,臥病山城,翹首北望,徘徊流連,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詩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由景物時序推移暗向第三首過渡。
【賞析】2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承接前一首黃昏,此兩句寫夔州秋夜思念長安。夔州,在四川奉節附近。 至此,杜甫的“故園心”慢慢的引出來了“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水經注-江水注》記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指身臨其境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深。故用“實”字。奉使,奉命出使。典出漢武帝命張騫窮河源,乘經月,到達天河。“八月槎”,傳說海邊有人,年年看到八月有浮槎來去,從未失期,他便乘槎而去,到達天河。這句化用此二典故,喻意熱切回朝之心。杜甫以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的朝官身份作嚴武的參謀,因此說“奉使”。本打算隨嚴武還朝,但第二年四月,嚴武死于成都,還朝的打算落空,因此說“虛隨”。“八月”,字面的借用。實即“博望槎”(張騫封博望侯)。此處用“八月槎”,一顯秋景,二與上句“三聲淚”相對。 “畫省香爐違伏枕”,畫省,尚書省。香爐,省中供具?!稘h宮儀》記載,尚書省中,入值由宮中女官執香爐跟隨。宋之問的《和李員外寓直》記載:“起草徯仙閣,焚香臥直廬”。又如岑參的《和成員外秋夜寓直》記載:“黃門持被覆,侍女奉香燒。”違伏枕,因病未能去供職。實際杜甫罷官,乃由于肅宗的貶斥和代宗的疏遠,與“官應老病休”為同一感慨。 “山樓粉堞隱悲茄”,城樓上粉白色的墻垛內,隱隱傳來軍中的鼓角。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此句寫思念之切忘記了佇望已久。 月光已經從石上藤蘿移照到洲前蘆荻花,說明時間很久,天快亮了。
【賞析】3 第二首時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寫夔府秋夜北望京華。 首聯承上首末聯,由薄暮入筆。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點明北望的地點“夔府”,“落日斜”點明時間。 夔州地處群山之間,又值落日斜照,這深秋黃昏的景色對于一個命運坎坷、淪落天涯的人來說,更會引起落寞思鄉之情。是每當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時,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句,是組詩八章的綱領和眼目,錢注云:“依斗望京,此句為八章之骨。”長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無夕不然也。京華亦即故園所在,望而不見,焉能不悲?以下抒發個中深悲。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雖告結束,但邊患并未消弭,吐蕃、回紇、黨項羌等族乘虛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斷侵擾。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無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頹勢。杜甫飽嘗戰亂之苦,歷經艱辛,輾轉入蜀,依好友嚴武居于成都。孰料嚴武不久去世,杜甫難以存身,于是離開成都沿江東下,于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到達州,滯留于此。詩人長期漂泊,備嘗艱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壯志難酬,慨叢生,遂在孤城的暮色中,他循著北斗遙望那使他魂牽夢縈的長安,長安是唐王朝的首都,是國家的象征,詩人憂國憂民,詩人雖然暮年多病、身世飄零卻時刻關切國家安危。 “每依北斗望京華”,不但寫出長安的方向,寫出夔州與長安遙遠的距離,而且更能表達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對故國的深深眷戀之情。以北斗來比喻長安,實際上是借北極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來表達詩人對唐王朝的堅貞之意,詩人始終情系國家,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span>把懷念京華與身世之感緊密交織。槎指木筏。 《水經注》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迸f日知道在巫峽聽猿聲使人哀傷落淚,現在身在夔州,親自聽到猿聲而不禁淚下,故云“實下”,“實”,實實在在,真的。即“聽猿三聲實下淚?!苯鹗@認為“實”字用得好,《選批唐詩》卷三:“此是身歷苦境,故下一'實’字?!痹娙硕鸥υ诂F實生活中可謂歷盡艱難:參加科舉應試不第,長安十載干求奔波,又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生計無著,妻離子喪于蕭瑟晚秋之際,獨坐孤城,望穿京華,而時局變異,世事難料,心事微茫,聽到凄楚的猿聲,不由淚下。詩人漂泊天涯,遙望京華,欲歸不能,愁緒難解。這句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不僅加重了凄涼的氣氛,也烘托了詩人的心情。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書民間傳說,天河與海通,海邊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來去,于是準備許多干糧,乘槎而去,以為到時又可乘槎回來。此傳說后來附會到張騫身上,說張奉漢武帝命,尋黃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牽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乘槎消息斷,無處覓張騫?!泵C宗上元二年,嚴武以兵部侍郎出任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有機會隨嚴武一同入朝,回到長安,實現其政治理想。但不幸嚴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長安供職的心愿化為泡影。故云:“奉使虛隨八月槎。”此處借用民間傳說,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長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達也。與“孤舟一系”句相照應。與“聽猿”句因果承接緊湊。兩句寫出詩人羈旅漂泊歸期無望的痛苦凄涼心情。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這里引申為臥病。山樓指白帝城,堞,指城上的短墻。畫省,即尚書省,杜甫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是尚書省的郎官。杜甫在嚴武幕府的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只是個虛銜。他當時十分希望能隨嚴武入朝而經引薦留任京師,在尚書省供職。不過這個愿望未能實現,他因此引以為憾,在《秋興八首》這組追懷故國往事的詩中一再流露出來,如前頭“奉使虛隨八月槎”一句,以浮槎上天為喻,說自己還朝的意愿徒然落空。“畫省香爐“指在尚書省輪流值班。唐代尚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有輪流值宿于省屬的慣例。尚書省署以胡粉涂壁,畫古代賢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稱“畫省”。香爐,尚書省上朝時,有侍女二人捧爐焚香從入。伏枕,表明詩人年老體衰。畫省香爐,心中所念,為虛;伏枕山樓,眼前現狀,是實。詩人慨嘆沒能入京供職、違離畫省香爐,只空掛了個尚書郎的職銜,辜負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邊供職,滯留在這荒僻的山城。這句寫出了詩人沒有機會報效國家的遺憾愁悶之情?!?/span>山樓粉堞隱悲笳”又從遙想回到現實環境中。遠處白帝城的墻外隱隱約約傳來的凄咽的笳聲,詩人已經很痛苦了,這悲壯的軍笳聲自然更加撩起詩人無限的愁思和感慨。萬籟俱寂的深夜,不時傳來凄厲軍笳聲,山城的環境真是無限悲涼。以上由夔府想京華,又由京華回到夔府,思緒在故國故園與夔府孤城之間往復,情極凄切纏綿。 詩人曾經有鴻鵠之志,將滿懷希望寄于開元盛世,他來到長安,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在那里他參加科舉應試,投詩向權貴人物乞求薦舉,向玄宗獻賦,上表陳情,懇求重用,為了獲得實現理想的一席之位,他在“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詩人回想起以前的種種悲心,又想道現在自己滯留夔州,“虛”奉使命,孤舟難返,縱有憂國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畫省香爐違伏枕”久違于朝廷的詩人處于如此欲忘國事不能,欲正社稷無力之進退兩難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蒼茫秋色中,聞笳聲更哀,夜不能寐。 尾聯寫京華望而不見,回到眼前景物。月亮從照著藤羅移到照映著洲前蘆荻花上,描寫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既暗示1時間的推移,又用藤羅、蘆荻展現蕭瑟的秋光,這讓詩人感到無比的孤獨凄涼。一位由黃昏日落到中夜深宵,臥病山城,翹首北望,徘徊流連,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詩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兩句以景結情,含有無限情思。由景物時序推移暗向第三首過渡。 這首詩主要是描寫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華是從第一首故園心而來,它承上啟下,是全篇的關鍵之筆。下面四句都是圍繞望京華三字落筆。整首詩交織著深秋的冷落荒涼、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國家的衰敗殘破。詩把峽谷的深秋,詩人個人身世以及國家喪亂都包括在里面。這種既掌握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人生經驗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會進去,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心情苦悶而意境開闊(意指不局促,不狹窄)。蘇東坡曾說:“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確實是有見識、有經驗之談。 反復運用了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詩的境界中去。組詩的綱目是由夔府望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反復運用了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詩的境界中去。循環往復是《秋興》的基本表現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論從夔府寫到長安,還是從追憶長安而歸結到夔府,從不同的角度,層層加深,不僅毫無重復之感,還起了加深感情,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說是“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贈鄭諫議十韻》)第二首,有從夔府到長安,又從長安回到夔府的往復。由夔府孤城按著北斗星的方位遙望長安,這是第一次反復;聽峽中猿啼,想到“畫省香爐”。這是第二次往復。聯翩的回憶,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喚醒。這是第三次反復了。
【賞析】4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每”,無時不懷矣?!肮鲁恰?,白帝城。夔府是個孤城,它周圍沒有其他城市。詩人獨立孤城之上,由晝到夜而望。前一首以“暮”字結,這兒以“落日”起。唐人詩每用“秋”字必以“暮”字相對,秋乃歲之暮,暮乃日之秋。都作傷心字來用?!奥淙招薄毖b在“孤城”下,尤為悲傷?;腥豢梢娫娙霜毩⒐鲁侵校衷诠鲁?/span>夕陽中。上一首明說夔州寄寓,卻不道出“夔府”二字。這兒特揭“夔府”以冠之,說明身在夔府,心在京華。從這兒到最后,一氣貫之。長安又名北斗城,夔府在南,故依南斗以望?!氨倍贰笔潜倍菲咝牵渲星八男鞘?/span>斗魁,后四星是斗柄,斗柄的位置隨著天空星斗的運行隨時都在變化,而斗魁的前兩個星星卻永遠都指著北極。杜甫遠在夔州望不見長安,可是他說,我的心靈循著北斗的方向去追尋我日思夜想的長安。依斗望京,這一句是“八章之骨”。重章疊文,不出于此。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奥犜场币痪鋺?br> 府,“奉使”一句應京華。趙云《宜都山川記》:“峽中猿鳴至清,諸山
谷傳其響,行者歌曰:巴中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蓖蹁ā肚G州
記》曰“巴東三峽長,猿聲啼至三聲,聞者垂淚?!币蜻b望京華落日,故聞猿啼而下淚。望京華,故嘆奉使之無期?!疤摗薄ⅰ皩崱毕鄳?,見聽猿則實,奉使則虛。上一首淚在他日,這一首淚在今日。這一句妙在“實下”的倒裝句法,如寫成“聽猿三聲實下淚”,則平鋪直敘,無感人之力。而“聽猿實下三聲淚”,則重在“實下”二字,是確確實實的下淚,下如何之淚,則前人所傳“猿鳴三聲淚沾裳”屬實矣。這里邊,寫出了一種親身經歷之后的真切的感覺。 “八月槎”,晉張華《博物志》、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均載,漢張騫奉命出使西域探河源,乘槎經月,到一城市,見一女在室內織布,一男子牽牛飲河,因帶回織女送他的支機石。后以其事問嚴君平,君平說:“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正相合。支機女,即織女,仙女。銀漢,天河,傳說天河與海通。仙槎,進入天河的仙船。杜甫《夔府詠懷》:“途中非阮籍,槎上似張騫?!币彩怯眠@個典故。 “奉使虛隨八月槎”,言張騫乘槎曾到斗牛之間,今時已秋,而不得歸,則八月乘槎之事成虛矣。杜甫在成都曾入西川節度使嚴武幕府,嚴武推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是朝廷派出的地方軍政長官,可稱“奉使”;節度使任滿后要按期還朝,可比那“八月槎”的來去不失期。嚴武早晚要回到長安,杜甫認為自己有一天也能夠跟隨嚴武回到長安??墒撬趺茨軌蛳氲剑瑖牢渌懒?,自己回長安的愿望也落空了?,F在的時間也是秋天的八月,現在他也是在水上漂泊,可是他仍然滯留在蜀中。所以這個“虛隨”,有一種計劃落空的悲哀。這是隱指詩人不得歸去。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畫省,也叫粉署。省署以粉畫之,稱為畫省,在漢代指中央辦公機構的尚書省。但唐代中央辦公機構分尚書、門下、中書三省,則杜甫當初在長安供職的門下省似亦可循漢代尚書省之例美稱為畫省。漢代尚書省的墻上都畫有古代名人的畫圖,辦公室有專人負責香爐熏香,唐代的中央辦公機構亦當如此。這是杜甫回憶當初在長安任左拾遺時的經歷。但他現在已經離開那里很久了,所以是“違”?!胺怼笔钦f他現在的衰老多病,杜甫還寫過一首詩題目就叫《舟中伏枕》。也有人認為,“伏枕”是指他當初在左省值宿,所以那仍然是回憶他在長安的生活。 山樓,夔城樓。城上齒形的女墻叫“堞”,刷上白色就叫粉堞。笳,邊人卷蘆葉吹之,以司昏曉也?!半[”通“殷”,是形容一種聲音響起來的樣子?!?/span>詩經》的《國風》里邊有一篇《殷其雷》,就是形容雷聲的震動。這里是說在高城城樓的女墻之后,聽到有吹笳的聲音。吹笳的是什么人?在這里應該是那些遠離家鄉在山城戍守的兵士。唐朝有吐蕃為患,而四川與吐蕃鄰近,所以是有軍隊戍守的。畫省,應京華。山樓,應夔府。以多病伏枕故違畫省,聞悲笳之聲隱于山樓。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這二句寫扁舟出峽,時節屢易?!罢埧矗延场彼膫€字值得把玩。請看石上,是月之初出;上照藤蘿,已映洲前,是月之漸升,下照蘆荻。感慨之久,不覺移時。意思是剛才方見日斜,現在請看石上之月,已映照在江邊沙洲前蘆荻花上,一夜已經快要過去了。 這首詩章法嚴密:從白天寫到日暮,從日暮寫到天黑,從月光的移動寫出時間的消逝。這是時間的結構。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的結構:第一首幾乎全是寫夔州的秋天,只有“故園心”三個字遙遙呼喚了長安;到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華”是長安,“畫省香爐違伏枕”也是長安,對長安的懷念開始一點點地增加。杜甫不是只用理性來安排他的結構,他是隨著他感情的感發來寫他對長安之思念的。從現實夔州的秋天一直寫到心中往昔長安的春日,杜甫的描寫既反映了現實又超脫出現實。他不被現實的一事一物所拘限,就好像蜂之釀蜜,那蜜雖然采自百花,卻已不屬于百花中的任何一種。
【賞析】5 其實一直以來,喜歡的詩人都不是那個憂國憂民的杜甫,而是那個引昂高歌的李白??傆X得杜甫的詩有些壓抑,壓的人喘不過氣來。反觀李白,倒是隨時隨地一路歡笑,無奈也好,灑脫也罷,流露出一種與生俱來的狂妄。不過后來,仔細琢磨琢磨也就想通了。兩人生活的時代略有差異,一個生在盛唐,歌舞升平,舉國安居,加上李白性格豪邁,雖然不肯彎腰獻媚,仕途不順,但是此人好交豪杰,四海之內皆是朋友,所以盡管流落任何地方,都有人好酒好菜伺候,像隨身帶著個ATM。而杜甫要比李白晚了些,生在了晚唐,年年戰亂,民不聊生,長安被占據,何況杜甫天生一副菩薩心腸,以萬民安居為己任,看到生靈涂炭,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難免會寫出“心憂炭賤愿天寒”的詩句,從長安一路逃亡,看盡了世間所有的不公與悲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毫無意義的指責和嘲諷已經蒼白?!叭簟薄叭齽e”就別提有多心酸了。杜甫天生就是那種儒家大士,“為生民立命,為天地安生,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早已成為他人生的使命,即使茅屋為秋風所破,自己早已喪失了遮風避雨之地,他也會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秋興八首更是杜甫晚年的的集大成之作,無論從思想情懷還是藝術造詣來說都已經到達了巔峰。此時的杜甫老邁年高,病痛纏身,詩歌里的情懷也從天下蒼生回歸到自己。我一直都認為個體其實比集體要重要的多,無論我們是何種身份地位,我們最起碼的定位都是首先我是人,一個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物,所以我個人覺得這一套絕句是杜甫作品的一個升華。這首秋興其二寫的也是頗有感悟。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span>夔州府已經成為一座孤城,而此時,烏金西沉,暗淡無光,殘月東升,清涼如冰。而我,卻只能憑借依稀的北斗星光北望長安,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都啊,長安城內的曾經的繁華,如今都已落幕,我也只能在夔州里茍延殘喘。詩歌開頭便是“孤城”“落日”也就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后面的抒情埋下伏筆。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水經注》里有言: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滿裳。猿猴的嘶吼自古以來就是悲哀的另一個解釋,猿鳴如風,像大西北吹過孤單背影的風。落日下,北望長安的杜甫聽到猿猴的嘶吼,一種落寞便像潮水一般涌上心頭,哪又何止是三聲啊,每一聲都撕裂了那顆故國難捱的心。“奉使”是指杜甫的好友嚴武奉命回京,杜甫此時也想回京效命,卻不得愿,只能虛隨,繼續惆悵。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這一句乍一看還以為是載歌載舞,其實不然。唐代,在尚書省都是輪流值班,值班時有侍女托香爐而入。其實,杜甫是無比的想回到長安以報圣上,可是身體狀況卻日益不支,臥病在榻,只能伏枕??粗椎鄢莾鹊馁t圣畫像,看看自己不能以身報國,又在此時,遠處隱隱約約傳來悲涼笳聲,那是軍旅里行軍的聲音啊,山城的環境真實無比凄涼。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span>寫京華望而不見,回到眼前的景物。月亮從照著藤蘿的移到照映著洲前的蘆荻花上,描寫了夔州蕭條的秋色,也暗示時間的推移,又用藤蘿,蘆荻展現蕭瑟的秋光,這讓詩人感到無比的孤獨凄涼。一位由黃昏落幕到中夜深宵,臥病山城,翹首北望,徘徊流連,夜不成寐的抒情主人,詩人形象,已經塑造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兩句已經結情,有無限情思。 縱觀杜甫一生,并非一直窮困潦倒,也并非一直是批判現實。恰恰相反的是,杜甫出生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族。青年時家境優越,有名的富二代,但是杜甫這個富二代不敗家,不坑爹,年少好學,胸懷大志,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笔艢q四處游學,并且偶遇被賜金放逐的李白,兩人便一同出游,一路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杜甫在登泰山之時還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抱負,又是何等的豪邁與壯志。年少的杜甫和李白或許是一類人,從骨子里透著熱情,一心想拜相封侯,驛站才華,非為私利,乃為天下蒼生謀福。其實杜甫和李白本來就是一類人,兩人出生大戶,年少成才,一心入朝入仕,兩人又都是一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墒羌毤毾雭?,他們又本不是一類人,李白從內心深處散發的是狂士與俠客的姿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狂狷之態表露無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名”又表現了對俠士的欽佩。杜甫雖然出生在大戶,但是一直接受著儒家思想的傳統教育,堅持著“奉儒守官”的觀念,或許正是這些家庭觀念的影響,造成了杜甫與李白后期的不同。李白仕途不順以后干凈利落的放棄,飲酒作詩,游山玩水,交四方之友,游五湖之地?!把鎏齑笮Τ鲩T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對李白來說這或許是種解脫。反觀杜甫,一直對日漸腐敗的朝廷,日漸黑暗的社會還抱有一絲僥幸,又趕上安史之亂。杜甫明知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實現,也開始逐漸轉向現實,記錄貧困人家的艱難生活,抨擊朝廷官人的黑暗與自私。為后人了解那段民生艱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證據?!笆郎席忦?,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边@十六個字,正是對杜甫的至高評價。 杜甫,那個人,那些詩,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讀。
從對比和景情關系角度,對尾聯加以賞析。 :①對比:“石上藤蘿月”是春夏之景,充滿生機和活力,“洲
前蘆荻花”是秋冬之景,滿是落寞與蕭索,兩相對比,既暗示時光流
逝,又更能表現現實的凄涼。 ②以景結情:“石上藤蘿月”“(月映)洲前蘆荻花”都是景
語,但都寄寓詩人歸家無望、報國無力的沉痛,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
無窮的藝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