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白小白,編輯:徐德文 浩瀚無垠的宇宙總是耐人尋味,宇宙中是否存在人類以外的文明,科學家們一直在竭力探尋。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低調著落,近半個月的探尋過去后,嫦娥四號終于有了新的發現:宇宙中至少有兩個星球存在生命了! 啥?月球上有生命?嫦娥?玉兔?還是真正的外星人? 都不是,這次是實實在在,真真正正的生命形式! 原來,這次中國登陸月球,不僅實現了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還為月球帶去了新的生命。 嫦娥四號攜帶的載荷中,有一個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罐,這是一個圓柱形高度密封的抗壓容器,罐口直徑173毫米,高198.3毫米,大小相當于一個保溫桶。罐子總重量為2.608公斤,罐身由一種特殊的鋁合金材料鑄成。 因為罐子大小有限,所以登月的生物需要滿足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個嬌小玲瓏的軀體,但這還遠遠不夠,月球表面重力低、輻射強、溫差高等這些極端的條件,還需要登月的動植物同時滿足耐高溫、抗嚴寒、擋輻射、 抵干擾的嚴苛要求。 經過專家團隊的反復論證,縝密挑選,終于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等6種動植物脫穎而出,成為首次登陸月球的地球生物。雖然它們只有1升的空間來伸展腿腳,但罐子雖小,五臟俱全,除了科學家們精挑細選的6種動植物之外,里面還有土壤、空氣、18毫升水、控制器,以及兩臺記錄生物們月球行蹤的相機。 很多人心中一定存在疑問,保溫桶大小的罐子容納的空氣和可憐的18毫升水能讓棉花種子發芽?毋庸置疑,當然可以!六名探月游客會形成一個包含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迷你生態圈,讓它們在自給自足的小空間內和平共處。迷你生態圈中植物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生產制造氧氣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費”;果蠅和酵母則分別扮演消費者、分解者,通過消耗植物排出的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酵母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之外,可以“食用”植物和果蠅產生的廢棄物,也可以被果蠅“食用”。 根據嫦娥四號輾轉發回的照片,科學家們發現,棉花種子已經在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罐中萌芽,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誕生的植物。不過由于實驗罐沒有攜帶電池和保溫設備,在經過9天212.75小時的運行,月夜到來的時候,實驗載荷罐已經斷電進入關機狀態,這意味著6位旅客已結束了它們的實驗使命,將在14天月夜過去,太陽重新升起的時候,被永遠埋藏在月球的表面。 這次試驗由于載荷限制只進行了9天,但地球生命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萌芽,讓我們依稀看到了希望,人類文明不會永遠囿困于地球,既然生命的種子可以在月球萌發,文明之花就必定會開放于更遙遠的宇宙天涯! 【徐德文O戴維科學】獲騰訊科學“2018年度最具活力科學新媒體TOP20”,2018年第3季度“全國科普自媒體(今日頭條)熱度榜”前20名,謝謝讀者朋友們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