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向陽 大眾日報社 這樣的稿件能獲得山東新聞界的最高獎,難免有人不服氣:“你就是運氣太好。如果我在采訪中能碰到一對生大病經常住院的老蒜農夫婦,如果我到老陳家也看到門廳墻上掛了一把镢頭,如果我在舊村拆遷現場也能看到孤伶伶的三棵樹,我也能寫出山東新聞獎來。” 或許會吧,有時我這樣想。但轉念一想,如果沒有強大的新聞思維做支撐,就算是一件件新聞事實擺在你的眼前,也會像過眼云煙一樣,你視而不見,更不會心動。 1 不在低標準上徘徊 不蜻蜓點水、莫淺嘗輒止,這是記者的底線。任何時代,采寫新聞都不能虛構,不能天馬行空,只能基于事實。這看似束縛了新聞的精彩,實則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早年的一篇山東新聞獎作品《咱富了,不能忘了工人老大哥》就是這樣來的。1997年11月的一天,我參加了一個濟南西市場服裝城開業活動。這是一次集體采訪,因為開業,服裝城請來了眾多媒體記者。這本是一次拿了通稿和紀念品回報社交差的活。但活動結束以后,我獨自走進市場,發現了一個明顯的反差:這個由農民建的服裝城里,攤位上多是城里的下崗職工。隨著采訪的深入,我結識了1年多前下崗,現在在服裝城里喜滋滋地上了崗的工人崔建中。原本,這個市場里不可能有他的一席之地,大批南方投資者找上門來,一口氣就要租10年,跟這樣的大戶相比,像他這樣只能按月交租的散戶當然沒有優勢可言。然而,服裝城的創辦者——一群匡山村農民,當一個長期穩定的巨大經濟利益擺在面前時,選擇的是放棄,給1100多名像崔建中一樣的下崗工人開辟了一條生路。時值國有企業改革起步之時,先行的政策讓農民通過創業富了起來,而全國卻有一大批工人下崗。“咱富了,不能忘了工人老大哥!”不正是在這個社會發展正處在各種可能性的交織與孕育時,給焦灼不安的人心打的一劑暖心針嗎?正是緊扣住了時代的脈搏,才有了這個一等獎。但是事后想一想,如果像其他記者一樣打個晃就回去交差,不就與這次一等獎失之交臂了嗎! 2 新聞采寫“三段論” 20年的新聞工作經歷,我對新聞采寫的理解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尋找新聞。如何發現新聞價值,這方面,我的老師孫巍給我的教益最大。孫老師的新聞敏感之高在大眾日報是被公認的。那年,孫老師帶我全省跑。聊天時,他對一件事耿耿于懷:濰坊建了一個神仙宮,游客屈指可數,河北建了封神榜宮,也落得同樣的命運。他說,這股“建宮熱”還在持續,但這種項目建設多的是主觀盲目,少的是客觀冷靜,最后受傷的是自己。他說,濟南有沒有這種情況,我們采訪分析分析。果真讓孫老師說著了,在濟南動物園還真有一個建成的西游記宮,正是一哄而上、頭腦發熱的產物。稿子《稀里糊涂建宮 負債累累收場》見報后,還引來了《焦點訪談》的記者。 第二個階段,“講好新聞故事”。新聞價值還必須依托一個好的表達方式,故事化的表達就是最佳的方式。我講課時曾經說過,新聞就是講故事。很多人不服氣,說我要寫綜述之類的大稿子,和講故事有什么關系。我回答是,第一,如果你沒有具備說新聞故事的能力,就一定寫不好大稿子;第二,好的新聞綜述稿,同樣是在講故事,只是這個故事在稿件里要起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的作用。以稿件《萊蕪:放大的學問》為例,這篇稿子要反映的是當時萊蕪市各方面的工作,要體現市委主要領導的執政思路,工程可謂浩大,別說兩千字了,平鋪直敘地去講,1萬字怕也收不住。而《放大的學問》,緊緊抓住了3個典型的故事,即把雪野湖當成一枚影響全局的棋子,軸承出廠坐飛機的典型事例以及20萬元撬動1.3億元的典型做法,通過故事,集中反映出“小有小的優勢,把優勢放大,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的道理。2009年,這篇稿件在大眾日報一版頭條刊登后,得到了市委書記的肯定,宣傳部長指示讓萊蕪所有宣傳干部認真學習。在萊蕪記者站的這些年,每當寫大眾日報一版頭條的稿件,我都是采取這樣的架構。像《萊蕪悟農》《20人“點餐”即可以開班》《一壺熱茶沒喝完企業問題有了答案》《書記成了“首席執行官”》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由年輕記者變成了老記者。年輕記者來討經驗,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他們不跑偏,真正能盡快適應崗位寫好稿子? 這就到了第三個階段,制定好新聞采寫的可操作規范。近幾年,我帶的年輕記者團隊成了得獎大戶。有人稱我們是獲獎新聞編輯部,我卻把它叫做獲獎新聞生產車間。我自任車間主任,制定了一套新聞生產流程。新聞是一項創意產業,我們卻給這個產業建立起工藝標準,就算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實,只要能進入生產車間,經過一道道工序后,也會變成一件好作品。 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即所有稿件都要求有扎實的采訪。沒有扎實的采訪,記者不可能得到生動的素材,更可怕的是,沒有扎實的采訪,真相會被假相遮蔽。 3 二次轉化找到“針尖” 真正來到車間內,我們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把對方的工作轉化成我們的新聞;其二,是把我們的新聞轉化成生動的新聞故事。 很多人只做到第一次轉化就認為完成任務了,可以交稿了,其實不然。第一次轉化是要把對方的工作亮點轉化成我們的新聞亮點。 在新聞采訪實踐中,我們經常面臨的情況是,突發性事件少,常規工作多,日常工作式報道占到90%以上。對記者來說,研究如何從日常工作中挖掘新聞就顯得格外重要。通常來說,工作與新聞是一對矛盾體。工作非一夕之功,而新聞要求最好是一事一報,盡快見報;分管某項工作的領導機關關注的是過程,是經驗和做法,而記者關注的是新聞,是有趣的故事;工作強調共性,而新聞強調個性;工作指導要求全面系統,而新聞最怕面面俱到。 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把工作當中最閃光的地方抓取出來,形成我們的新聞亮點。在實踐中,我總結出一套辦法,稱之為“針尖理論”。 一根針之所以能非常容易地穿透白紙,是因為它有鋒利的針尖,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針尖上。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必須把你的力量匯集到具體的一件事上。這就是“針尖理論”。 新聞的形成就是尋找“針尖”的過程。選擇什么樣的素材,用什么樣的方式表達,這就是選擇“針尖”的學問。好的新聞稿件,都是尋找、選擇好“針”,“扎”對地方的結果。(來源:新聞戰線,原題為《一個老記的制勝法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