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30年改變命運的,只有少數。除了現在的中國,日本算是另一個成功的例子。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到1894年在家務戰爭中擊敗北洋水師,1895年逼迫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可以說,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從一個貧弱的小國,崛起為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到底做了什么,讓他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如此快速的崛起呢? 第一點,推行教育改革。日本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教育改革對日本的重要意義。在明治維新剛開始的時候,曾列舉了三個方向的目標:”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這三個目標能否成功,都是檢驗明治維新成果的重要標志。而教育改革,就是這三個目標的基礎。如果沒有教育改革,這三個目標也就失去了意義。 當時日本的教育改革,可以歸結為:普及義務基礎教育,改革中等教育,推行實業教育,培養重點大學。這幾個步驟,每一步都很關鍵。普及了義務基礎教育,日本的平民才可能得到教育,這才有”文明開化“的基礎。而只有搞好了后面那幾個步驟,才能夠實現“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因為高端技術,需要跟高端的人才匹配起來。 第二點:善于學習。不可否認,日本是一個非常擅長學習的國家。唐朝的時候,他們學習中國。近代的時候,他們學習西方。他們的學習,非常的徹底。除了技術,還學習西方的文化,甚至一切。比如日本平民,他們過去是沒有名字的。但為了擺脫野蠻民族的身份,日本國內開始推行讓平民自己取名。也正是在那以后,日本才開始出現像“田中”這類的形式。不過,在日本看來,好歹大家都有了姓氏,距離“文明開化”又近了一步。 除了這個,日本還提出了改良人種的口號。日本人過去是不愿意吃肉喝牛奶的,所以,日本明治天皇就當眾喝奶吃肉,作為表率,鼓勵日本國民多吃肉,多喝奶。甚至還鼓勵日本國民跟西方人混血通婚,改良人種。 圖為日本明治天皇 第三點:日本國民上下一心。這一點,除了因為日本國內改革,都比較認同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日本天皇在日本國內,擁有非常高的威望。日本天皇本人只需做出一些表率,就能在日本國內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除了前面講到吃肉喝牛奶外。當時日本曾想購買“吉野號”這艘軍艦。 但因為日本的財政收入有限。于是,日本天皇做出聲明,自己一天只吃一頓飯,省下錢來買軍艦。雖然這樣省下來的錢,幾乎少得可憐。但這件事傳出去后,對日本民間產生了極大的震動。日本國民紛紛募捐,購買“吉野號”。據后來的統計數字顯示,日本民眾募捐的錢款,已經足夠購買3艘吉野號了。 第四點:日本的變革,更為徹底。日本的一系列改革,對日本國內的文化、習俗、軍隊、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轉變。可以這么說,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后,基本等于進行了一場脫胎換骨。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頭條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
|
來自: 春風過江南岸 > 《民清文史哲社儒釋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