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過最多的傳說——慈禧行宮戲樓上的蓮葉托桃。 慈禧行宮(今保定第二中學址),始為建于北宋時期的永寧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永寧寺被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聯軍焚毀。二十九年(1903年),直隸總督袁世凱,為迎接慈禧太后、光緒帝謁西陵來保定,于永寧寺故址建行宮。宮門形制與靈隱寺行宮、直隸總督署和保定軍校大門相同。 ▲獨特的角度——手工上色的戲樓。 前院建議事廳和東、西廂房。中院為帝、后和隨行僚屬住所。前院和中院皆環廊相同。后院為花園。園內東部北側建戲樓,樓頂塑上雕“荷葉托桃”造型。 ▲保定城內最精美的古建筑之一。 寓八國聯軍入北京時,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連夜逃出北京的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戲樓被拆毀。戲樓前荷花池水引自蓮池。園內植海棠、玫瑰等花木和花本花卉點綴其間。 ▲從南城墻上俯瞰慈禧行宮的全貌。 民國時期,慈禧行宮,多為駐防軍隊占用。文教界曾擬于此建直隸省博物館,因駐有軍隊未果。1935年,在日本的逼迫下,中央軍、東北軍調出京、津、冀地區,萬福麟與日本關系密切未調走,移駐保定。 ▲戲樓旁的人物群像。 河北省政府被迫由天津返回保定。五十三軍駐行宮前院和中院,河北省教育廳駐行宮后花園。1937年9月保定淪陷。1938年日偽恢復保定師范學校,因西關校址駐日軍,乃于行宮開課。時未建中學,于保定師范設中學部。 ▲陳伯濤老師繪制的慈禧行宮軸測圖。 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由天津遷保定,偽省教育廳駐行宮后花園。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接管美國人在保定開辦的教會及其所屬學校、醫院。日偽當局將保定師范中學部遷基督教之同仁中學,與同仁學校合并,稱興亞中學,春季開學時改稱保定中學。 ▲民國期刊里的前清慈禧行宮。 日本投降后,1946年春,救濟失學的保定中學進修班,于行宮后花園建立。是年暑假,保定師范學校遷回西關校址。基督教公理會向國民政府提出收回校產,恢復同仁中學,保定中學由同仁中學遷入行宮,保定中學進修班遷入同仁中學東院辦學。 ▲誤標為山陜會館的慈禧行宮戲樓——精美異常。 1948年11月21日,傅作義會七個師接保定的軍隊、政府、社團和學校遷北平。當日,國民黨軍保定警備司令部通知機關、學校和社會團體于22日4時,隨軍遷北平。12月26日,保定市軍管會召集留保定的中小學教師開會,中小學復課,在保定女師建聯合中學,收容未去北平的中學生。1949年1月,北平西郊解放。住在西山碧云寺的保定師范學生和臥佛寺的保定中學學生陸續返回保定。 ▲慈禧行宮里的游廊不比頤和園遜色。 保定聯中不能容納,在慈禧行宮設分校。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中旬初,北平軍管會將在北平的保定學生送回保定,安置在同仁中學,進行政策教育。3月20日冀中行署教育處決定解散保定中學、保定女中、四存中學、民生中學、育德中學、石門聯中等普通中學。 ▲民國期刊里的前清慈禧行宮內的賞花亭。 新建保定一中、保定二中、保定女中三個普通中學。各普通中學高中生合編為保定一中,各中學初中男生編入保定二中,各校初中女生編入保定女中(含保定女師初中生)。保留保定師范,撤銷保定女師,師范生合并到保定師范。 ▲建國以后戲樓被改建為音樂教室,蓮葉托桃依稀可辨。 撤銷社會教育師范,并入保定師范。保定一中校址在原同仁中學,保定二中校址在慈禧行宮,保定女中校址在原保定女師。保定二中在慈禧行宮辦學從1949年3月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