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許多孩子的心目中,自己都是父母恨鐵不成鋼的那一塊。他們對生活充滿著渴望,卻不敢去表達心中的想法,不敢去面對眼前出現的困難。是什么讓孩子感覺到自卑,是什么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孤僻。其實,絕大多數問題都來源于父母身上。 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可以更自信、更陽光,希望孩子可以比別人更優秀。但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在孩子的心中劃出一道傷口。 我曾經問過孩子們同一個問題:'你最怕的是什么?'到頭來卻是同樣一句扎心的回復:'爸媽。'原本父母應該是孩子心中最信任、最為依賴的,如今卻成了孩子最害怕的。問題是出現在哪里? 1.用“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在家庭教育的詞匯里,常會聽到父母說起'別人家的孩子'。然后在孩子面前提起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樣。 別人家的孩子最乖了,別人家的孩子這次在班里考了第一名,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背誦課文了你怎么還不會。 父母總會夸別人家的孩子有多么優秀,是自己家的孩子太差勁嗎?其實并不是,他們只是想讓孩子知道,有人也有比孩子優秀的地方,想通過對比讓孩子知道與別人的距離,促進孩子去努力,去超越他們。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他們會誤以為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沒出息,是父母對孩子的不相信。 2.都是為了孩子,父母才“辛苦”通常父母會向孩子提起在生活中的不易,頻繁的給孩子灌輸生活的苦水。他們總會跟孩子說明自己的苦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想通過自己的辛苦來激發孩子的動力。但孩子的思想比較敏感,他們會認為父母在外奔波都是自己造成。他們會內疚,會自責。孩子會覺得自己不應該誕生,那樣才不會連累到父母。 其實,孩子的感知能力是很敏感的,他們不需要你去跟他訴苦,不需要跟他們表明自己的付出與辛苦,他們也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不是企圖在孩子施加壓力,來促進孩子一起去奮斗、去努力的動力。 3.給孩子無聲的“冷暴力”大部分父母都會有沉浸在自己事情的時候,專心于自己的世界里。在這期間,會忽視對孩子的呼喚,甚至有時候會認為是孩子在打擾自己,產生不耐煩。這就是常見的一種家庭式冷暴力,這極大可能性地使孩子形成壓抑、孤僻的性格。 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孩子也會逐漸變得'冷暴力'。不懂如何表達心中的想法,時常會把事情憋在心里頭。即便想跟別人聊天,也不善于如何表達。到最后,誤以為是別人不主動跟他聊天,這也會使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狀態。 |
|
來自: 永不言棄a3j9hd > 《教育 家長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