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教授是我國首批國醫大師之一, 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張師從醫六十余載,德藝雙馨, 治療直腸癌療效甚佳,筆者有幸侍診左右,頗受啟發,獲益良多,現將其治療直腸癌的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一、病機以濁毒瘀滯為主 直腸癌歸屬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發病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息肉、慢性炎癥刺激等密切相關。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黏液或血液,伴里急后重。直腸癌在大腸癌中預后相對較差,局部復發率較高。 隨著疾病發展,癌腫范圍擴大.可侵犯骶叢神經引起劇痛,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引起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血尿等癥狀。張師認為根據癥狀不同。中醫可歸類為“積聚”、“腸覃”、“臟毒”、“鎖肛痔”等。《外科大成》 言:“鎖肛痔, 肛門內外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蟄, 里急后重, 便糞細而帶匾,時流臭水,此無治法。” 《素問·靈蘭秘典論》日:“大腸者,傳導之官, 變化出焉。”久居濕地,外感濕邪,導致水濕困脾,脾失健運,則內外之水濕日久不去;飲食不節,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品,或過食生冷,或暴飲暴食,均可損傷脾胃;或情志所傷,所愿不遂,肝氣郁結,橫逆伐脾土,脾失健運,運化升降失常,水濕濁物不去,水濕內生;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先天不足或年高體虛之人,脾虛腎虧,水濕失主,運化失常,以致水濕濁物內停。水濕濁物停滯日久,蘊而釀毒化熱,濕熱下迫,與腸中之糟粕交阻搏擊,損傷腸絡,導致腸道氣血瘀滯,毒瘀濁互結,壅蓄不散。日久則積生于內,發為大腸癌。 張師認為本病病位在腸,但與脾、肝、腎關系密切。先天稟賦不足或異稟質,或勞累過度,則陰陽偏頗,對某些致癌因素敏感,易招致邪毒入侵,更傷正氣,從而發生本病。 本病早期病初可見脾虛、 肝郁、 腸腑濕毒、熱毒、瘀毒內蘊,多以邪實為主;日久可累及肺腎心之陰陽,本虛之證較為突出,以脾腎陽(氣 )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 。 二、治療思路 1扶正祛邪,漸消緩圖 張師認為本病的治療需明辨臟腑陰陽虛實,以及濕、熱、瘀等毒之盛虛,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祛邪、或扶正祛邪等法則。“癌”是一種毒邪,臟腑功能失調是基礎,由此產生氣滯、血瘀、痰濕互結、或外來邪毒與這些病理產物互結,產生癌毒,癌毒阻滯腸腑,常郁而化熱,故祛除癌毒必須貫穿治療全程,常用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枝蓮、敗醬草、白頭翁等藥物,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上述藥物具有較好抑制消化道癌腫生長的作用。 病初邪毒盛而正氣相對不太弱時,應以攻邪為主,攻邪藥力可峻猛。久病正虛邪盛 時.需扶正與祛邪同用。此時應和緩徐圖。扶正常用無花果、靈芝、西洋參、 天門冬、沙參、 玄參等。無花果性味甘涼,入肺胃大腸經,《本草綱目》 記載其“甘平無毒,開胃,止瀉痢,治五痔、咽喉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癌的效果,可能與其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其凋亡等作用有關。 靈芝又稱“仙草”、“瑞草 ”,其性甘平,入心腎肺經,補氣,現代藥理及臨床應用皆證明其具有很好的調節免疫、抑制腫瘤生長、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效果。 直腸癌患者多合并邪毒,人參大補元氣的同時亦助邪,故張師基本不用,而常用西洋參,《醫學衷中參西錄》云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以其養陰益氣而不留邪,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西洋參所含人參皂苷在抑制腫瘤生長或轉移、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分化、逆轉腫瘤多藥耐藥等生理活性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 天門冬、沙參、玄參,皆人肺經,性寒涼而養陰津,張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之癌毒耗損陰津,宜補肺陰而滋腸津。 2活血化瘀,清解癌毒 癌癥必有瘀毒,故須用活血藥,但因患者正氣多虛,過用則傷正、動血、耗血,故當適量,張師最喜用丹參,認為該藥活血化瘀可靠,且祛瘀生新,藥力平和,丹參可養血,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故久服不傷正氣,無論虛實皆可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丹參中含丹參酮 等物質 ,具有良好抗消化系統、 生殖系統癌癥之效。當歸、三七、川芎、紅花等活血之品藥性平和,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具有調節免疫、 誘導分化等作用。蟲類藥大多性燥而有毒, 藥性猛烈, 運用得當可達到通絡剔邪、化瘀止痛之目的,常用蜈蚣、烏梢蛇。蜈蚣辛溫有毒,歸肝經,《醫學衷中參西錄》 云:“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 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 ”。近年來研究表明蜈蚣對多種腫瘤有效,如肺癌、腎癌、結腸癌、肝癌、卵巢癌等,其作用機制主要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阻滯或者干擾細胞周期、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新生血管生成。烏梢蛇性甘平,歸肝經,內走臟腑,外徹皮膚,透骨搜風。 三、醫案舉例 賀某, 男, 46 歲,2013 年 4 月 2 日初診。患者于 2011年 4 月診斷為直腸癌,在某三甲醫院行直腸癌根治術。術后化療 4 次,2012 年 9 月發現雙肺轉移癌,行化療 8 次,患者因不能耐受化療反應,求治中醫,來診前查癌胚抗 原 (CEA )5.99 ng/ mL 。 刻診:面色少華,大便不調,便秘與腹瀉交替,時見黏液,性格急躁,納呆,眠可,足心冷,舌暗,苔微厚膩,邊有齒印,舌底脈絡瘀絲,脈沉弦。結合患者確診直腸癌日久,并行手術、化療治療,張師認為患者正氣受損,其面色少華、納呆、足心冷為脾虛之象;癌癥轉移,大便不調,提示癌毒未清;患者性格急躁為癌毒傷陰、陰虛火旺,加之脾土不足、肝木乘之所致;結合舌脈考慮濕瘀毒滯。患者患病已久,正虛邪留,纏綿難愈,治難速效,徐圖之,治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利濕通絡之法,藥用白花蛇舌草 15g,無花果 12g,靈 芝 12g, 西洋參 5g, 丹參 15g,當歸 12g,烏梢蛇 10g,蜈蚣 1條,蒲公英 15g,天門冬 12g,沙參 12g,玄參 15g, 敗醬草12g, 白頭翁12g,生甘草10g。30 劑,日 1 劑,水煎溫服。 二診: 2013年5月13日。大便較前順暢,大便成形,胃納轉佳,足心冷已緩解,性格仍急躁,小便調,舌淡暗,齒痕,舌底脈絡瘀絲, 苔薄白,脈沉弦。提示癌毒漸清,正氣漸復,但性格仍急躁,故上方加黃連 6 g 以清熱 安神。 30劑。 三診:2013 年6月11日。大便正常,胃納一般,性格稍急躁,小便調,近日行肺 CT 檢查提示肺內病灶穩定,復查 CEA 已正常。舌淡暗,邊有齒痕,舌底脈絡瘀絲,苔白,脈沉弦。提示患者病情穩定,癌毒漸減,故去白頭翁、敗醬草,以防久服傷正。20 劑。 四診: 2013年7月10日患者無明顯不適,大便正常,性格仍稍急,舌淡暗,邊有齒痕,舌底脈絡瘀絲,苔白,脈沉弦。上方加 焦山楂 15 g 健運脾胃以強正氣。30劑。患者現病情穩定, 囑繼續觀察治療。 版權聲明: |
|
來自: 彼案 > 《癌.腫塊.血癌.痣.發熱.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