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縫穴為經外奇穴,根據《針灸大成》所載,四縫穴與臟腑的關系為:“食指與小腸,中指與三焦,環指與肝,小指與命門。” 針刺四縫穴,并要擠出液體,應當屬于刺絡法的范疇,且是一種瀉法。其作用機理有三: 一是以清泄胃腸之熱為主,能起到清熱除煩,通調血脈之功; 二是胃為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胃喜柔潤故也,針刺四縫穴能潤補肺胃之陰液,以安肺胃; 三能疏通三焦,通降胃腸,六腑以通為用,胃宜降則和,這樣就能以降調升,借通為補。 總之,此法的作用,我的體會可以歸納為清、潤、降三字,作用部位在于胃腸,不適于虛寒性證候的治療。 人體患病,非表即里,而病情進退變化,每與脾胃運化相關。外邪閉表,胃氣易滯,內因病里,脾運易衰。常見外邪透解后,胃郁亦伸,而胃氣暢達,則肌表自然得汗,在臨床上屢見不鮮。 這都是因為中焦為一身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對表里邪氣的祛除,對人體氣機、氣化的調整,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當各種病癥一旦波及到脾胃,出現了針刺四縫穴的適應證時,施用此術,配合湯藥,必將相得益彰。 中醫所說的小兒腹瀉,包括的范圍較廣,就現代醫學來說,包括了單純性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和慢性腸炎,腸胃功能紊亂等疾病。 中醫認為,不論何種原因,均必須造成胃失腐熟,脾失運化,升降失常,清濁逆道,水谷不分,并走大腸,才會引起泄瀉。所以,不論傷食、外感、暑濕、脾胃脆弱、營養發育不良的小兒泄瀉,都存在著一個調理脾胃的共同問題。 我對于小兒泄瀉,凡偏熱或挾熱者,除給予應證方藥內服外,每配以針刺四縫穴,以調整三焦,理胃生津,清熱除煩,降濁升清。 除此以外,各種泄瀉后期,胃液已傷,邪熱尤存,泄瀉不甚之時,此時患兒往往厭惡服藥,家長亦因患兒拒藥而大傷腦筋,單用針刺四縫穴,具有確切的療效,對于開胃健脾亦有積極的作用。試舉兩例加以說明: 鄔某某,女,5歲。患菌痢已半月余,膿血便已好轉,日大便三次,量少,色黃,夾少量涎液,唇干口渴,舌質紅無苔,脈細數,指紋色紫。患兒體質消耗較大,與病前判若兩人,極度厭藥,服下即吐出。單用針刺四縫穴,隔日一次,四次后改為七日一次。經治一月后,體重、食欲、精神均顯著改善,迅速恢復到病前體質。 羅某,男,6個月。患兒腹瀉近三月,所瀉之物,乃黃色不消化的乳塊,有腐臭味,時嘔吐,舌紅苔白,指紋青紫,多方調治療效不顯,因之瘦弱不堪,以致父母深感苦惱。近來發燒,體溫38.5℃,大便鏡檢,白細胞高倍滿視野,大便次數增加。用半夏瀉心湯加沙參、玉竹,輔以針刺四縫穴,一周后腹瀉基本得到控制。爾后,一周針刺四縫穴一次,連續針刺三次后,患兒日漸大便成形,能食不嘔,體重日增。 漂亮女人會說話 廣告 關注公眾號 二、小兒疳積 歷代醫家對疳積分類甚多,但均不離脾胃受損,受納失職。《幼幼集成》說:“疳之病,究其源莫不由于脾胃。”《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說:“大人癆者,因腎臟虛損,精髓衰枯;小兒疳者,因脾臟虛損,津液消亡。”因此,調理脾胃實為治療小兒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則。 臨床所見,以肢體消瘦、發枯、神疲、肚大青筋或腹凹如舟為特征。其癥以積熱蒸騰,氣血津液耗損者,用此術的效果最好,這與此術有清心止煩、通調二便、益胃生津等作用相適應。 單用針刺四縫穴以治療小兒疳積,已成定案,無庸贅述。而我常用自制沙參玉竹銀翹湯(沙參、玉竹、麥冬、扁豆、花粉、桑葉、山藥、石斛、銀花、連翹)與針刺四縫穴相配合,每能相得益彰。 郭某,男,5歲。患兒形體消瘦,頭大頸細,極不相稱。頭上經常生膿皰瘡,貪饞無厭,嗜食異物,如偷吃食鹽、撿地上的臟東西吃等。此乃肺胃津液虧損,熱淫于內,所以舌質紅而無苔。處方: 沙參16克,玉竹12克,麥冬12克,扁豆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天花粉10克,石斛10克,山藥18克,桑葉10克,甘草3克。 并針刺四縫穴,能擠出淡黃色黏性液有七穴。 一周后再診,進食已稍有規律,口渴、煩躁、夜臥蹬被等癥減。再針刺四縫穴,仍處以上方。針刺第三次后,因他要返回江西,帶回五劑藥。后來信并附照片,小兒已體胖不畸形,且飲食正常,不再生瘡了。
|
|
來自: 昵稱618154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