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什么?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中非理性欲望的達成;榮格認為夢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是通往集體無意識的智慧,象征著智慧的語言;弗洛姆認為夢是所有心智活動的表現,可以理性也可以非理性,他們三個都是心理學界泰山北斗級的人物。 那到底夢是什么呢?我想說心靈的事無比復雜,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可能讀懂這種來自我們內心的聲音。 正如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托利得說的:“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于上乘,只看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于其處世行事”。 所以我們不妨就看看不同的夢用不同的觀點解釋會有怎么樣的呈現。 為什么有人不做夢?為什么有人不做夢,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可以說明為什么有人總做夢了。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是潛意識中愿望的達成,那到底什么是潛意識呢?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人性、行為受兩部分驅使,一部分是理性的意識,一部分是非理性的潛意識,我們能覺知的意識只是冰山一角,隱藏在下面的潛意識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 可是這個潛意識里有太多人類的本能欲望,它們不能被道德、法律等規矩允許,所以平常我們的意識是安排了一種叫防御機制的東西把它看管、壓制住的。 但是一旦我們進入睡眠狀態,意識就休息了,防御機制這個“看守”也就放松警惕了,于是在這個時候潛意識里的東西就會偽裝一番,趁機進入意識,出現在我們的覺知中,以夢的形式顯現。 但是有一部分人他的防御機制太強了,潛意識里的東西無論再怎么偽裝,它都進入不到意識層面,所以他們就可以一覺睡到天亮,很少做夢。 凡事有好有壞,總是做夢的人,可能會感到痛苦,因為夢是假的,感覺是真的,但是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自己的潛意識碰觸,因此有機會覺知潛意識想表達的內容,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為覺知潛意識,就是覺知人生,覺知我們真正的“主人”想要什么。 為什么有人會做各種奇怪的夢?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原型等心理學概念。他認為我們人類在繁衍過程中,有一些記憶表象是連續傳遞的,比如有人看見毛茸茸的東西、昆蟲、蛇會天然地害怕,即使這些東西之前從未見過,根本不知道他們有什么厲害之處。 原型就是一些人和事的大體框架,他們之所以連續傳遞,是因為它讓我們人類能更好的繼承先祖的經驗,是一種進化的心理表現,放到現代科學的范疇中,就是進化的心理表達。 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靈之中,因此,當它們不能在意識中表現時,就會在夢、幻想、和神經癥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現出來。 所以有人才會在生命的某些時刻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夢,比如從未見過的圖騰、山川、河流、奇裝異服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人和事等。據說著名畫家梵高的《向日葵》就是夢見太陽女神向她散播溫暖之后,他的神來之筆;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是門捷列夫夢見一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之后的發現,有趣的是,咬住尾巴的蛇就是煉金術的重要圖案。 關于這一點榮格是這樣解釋的:“夢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是通往集體無意識的智慧,象征著智慧的語言,是對未來的一種啟示和預測”。 盡管這位著名的心理學大師關于夢的解釋有點神叨叨,但是從遺傳和進化的角度來看,也不無道理。從基因的角度和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是會繼承和傳遞來自祖輩的經驗,這些經驗以夢的形式出現也不足為奇。 無論是弗洛伊德的觀點,還是榮格的看法,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夢是一種認知方式,是一種生命表達。 如果說人類有兩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一種是白天清醒時候的邏輯認知,那么一種就是晚上睡眠中的原始認知。 沒有哪一種是更好的,它們的相互依存,才使得我們覺知生命,探尋自己成了可能。 東野圭吾說:所謂活著并不是單純的呼吸,心臟跳動,也不是腦電波,而是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看見自己一路走來的腳印,并確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記,這才叫活著。 而夢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它讓我們留下痕跡,知道自己活著。 |
|
來自: 文化學者 > 《夢境征象睡眠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