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也叫'腦卒中',是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以40歲為分界線,年齡越大,發病幾率越高。 此病多因腦動脈硬化、狹窄或血管堵塞、破裂而發生,是腦血液循環障礙,處理不當,可能留下永久性腦功能障礙。 實際上,腦中風有2種,一種是缺血性腦梗塞,另一種是出血性腦溢血。而無論是哪種腦中風,都極易留下半身不遂、視力模糊、語言能力減退等后遺癥。 身體4處發出信號,多半是'中風'來了 第一處、胳膊抬不起來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在中風發生前,很多人都有胳膊麻木的狀況。 比如,同時抬起兩只胳膊,其中一只胳膊難以完全抬起;同時手指發麻、刺痛、無法完全合攏等。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是一時疲憊,會忽略這種現象。其實這是血液回流不暢,導致神經系統無法很好地控制身體而產生的現在。所以,一經發現,就需立即就醫。 第二處、舌根發硬 如果突然感覺自己舌根發硬、說話不清楚,甚至吃飯、喝水都會嗆到,就說明中風快來了。 這是由于動脈堵塞后,腦部供血不足,神經無法很好地控制語言神經而導致。 因此,一經發生,請及時檢查。 第三處、流口水、面部僵硬 多次單側流口水,意味著血管對面部的控制已經不那么靈敏了,這時若是出現面癱,就說明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了。 面癱一般發生在早起時,患者會發現笑不出來、半邊臉難以控制等。 第四處、下肢無力 雙腿或單腿用不上勁、平地走路也易摔跤,甚至突然感覺一條腿毫無知覺,難以控制。 發生這種情況時,即使是短暫的、一過性的,也希望患者及時就醫,不要忽略。 戒掉'三個字',遠離腦中風: 1、'懶' 現代人工作忙、壓力大,一有時間就想靜靜的坐一會,看看手機、電視,不常運動。 然而,這種'懶'習慣,會直接導致腦中風。 久坐不動,不僅會影響血液的循環,使垃圾在血管內堆積,還會引發下肢靜脈血栓,進一步加大中風幾率。 2、'貪' 指對食物'貪',尤其是油炸和高鹽類食物。 油炸食物,如炸肉丸、炸火腿、油條等食物,膽固醇含量極高,吃多了后,會直接增加血管中膽固醇的量,慢慢堵塞血管,加快腦梗。 高鹽食物,如臘腸、咸菜等,高鹽食物會影響血液濃度,人體為平衡這種濃度,就會大量喝水并吸收到血管。 這就會對本就不堪重負的血管造成更大的負擔,加速腦溢血、腦梗塞的發生。 3、'氣' 俗話說'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誰如意'。 生氣,不僅僅是情緒的宣泄,也是對身體的傷害。有很多中風患者都是在情緒激動時發病的。 因為激動,會使血管劇烈收縮,直接導致血壓升高,血液流動過快,就會對腦部血管造成沖擊,引發腦中風。 防中風、減少血管垃圾,可常做'2事' 一、喝 水,乃生命之源,直接影響著我們血液的濃度。經常喝水,有利于新陳代謝、稀釋血液,有條件的患者,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有益血管的小植物。 生命之果泡水——減輕血液粘稠、防腦梗 研究發現,紅秋莓中含有的SOD、槲皮素、鞣花酸、水楊酸等物質,是目前人們嚴重缺乏的微量元素,缺乏則易誘發慢性血管病。 SOD——被稱為'血管清道夫',也是氧自由基天敵;(氧自由基是危害血管最大因子之一) 槲皮素——開啟并擴張冠狀動脈,軟化血管; 鞣花酸——有類疫苗功能,可平衡脂質、防血栓的形成; 水楊酸——可減少血小板凝結、防血栓,類阿司匹林。 因此,泡服生命之果有明顯的清血管效果,是腦中風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手段。 建議,每日6—10顆生命之果,可擴張軟化、擴張血管、防血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補 補充葉酸,葉酸能促進高半胱氨酸轉化為對血管無損害的蛋氨酸,還能降低血液中半胱氨酸的濃度,進而降低腦中風和冠心病的發病率。 補充方法:番茄、胡蘿卜、白菜、萵苣等蔬菜。 常做兩個動作,幫你'清栓' 1、頸部按摩 按摩是脖子的左右兩側。 具體做法:兩手抬起,從左右兩邊扣住脖子,動作輕緩有力,以按摩5-8分鐘為宜。 可以舒緩頸部肌肉、減少血液垃圾的沉積,改善腦部供血。 2、左手空抓 研究發現,70%以上的腦中風都發生再右腦,而鍛煉左手,可以促進右腦發育,減少病變。 具體做法:左手或兩手向前伸出,做'抓'狀動作,同時活動手指,每日3次,一次3分鐘為宜。 1個知識,幫你“防中風” “小中風” 在腦中風發生前幾天,多數人都會有'小中風'的現象,小中風也叫'暫時性缺血中風',由于癥狀輕微、發病時間短、癥狀常見而常被人們忽視。 但是若對其置之不理,1個月內,中風的發生幾率可高達50%。所以,搞清楚中風發生的信號,并及時就醫,十分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