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u>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敝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注]樂正,樂官之長。夔,人名。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3分) ②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3分) A
本題難度:較難
題型:解答題 | 來源:2014-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卷
2
分析與解答
揭秘難題真相,上天天練!
習題“古文閱讀(共15分)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的分析與解答如下所示: 分析
信:的確,確實。 試題分析:A項的“則”是“副詞,就”的意思。B項第一個“于”是“介詞,從”,第二個“于”是“介詞,比”。C項的兩個“而”都是“連詞,表承接”。 D項的“之”是“代詞,這件事”。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說法很含糊;“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的說法也欠準確,除了文章開頭幾個事例有明顯的正反論證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幾個事例似乎同時蘊含著正反兩個方面。 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4】 試題分析:盡量用直譯。第一句注意兩個“一足”的不同譯法,第二句注意“豕、涉”的字義。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jīng)過輾轉(zhuǎn)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么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么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于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里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里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jīng)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diào)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guān)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diào)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哉f‘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彼螄袀€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jīng)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庇腥寺犃司腿鞑ィ骸岸〖彝诰诘搅艘粋€人?!倍汲堑娜巳思娂妭髡f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并非在井內(nèi)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jīng)過衛(wèi)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弊酉恼f:“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钡搅藭x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圣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