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解析寸口脈動中“形”與“氣”, 研究人體疾病與癥狀是現代脈學的進步。認識密集在脈淺層的“形”, 載量在脈中的“氣”是診斷人體疾病與癥狀的靶向。就脈中形來說, 脈動中存在有疾病臟器之形、病灶之形、病理之形;就癥狀的“氣”而言, 脈動標識出體質學或癥狀學信息熵。精準掌握這些內容, 脈診將類似現代化儀器設備, 診斷疾病同時又兼辨證施治, 彰顯中醫人更勝一籌的本色。 脈“形”與病 脈動中臟器疾病之“形”可分為4種: (1) 臟器圖騰:如, 人的五官、牙齒、舌頭、甲狀腺、乳房、肝、膽、脾、胃、毛發、下肢、生殖器、淋巴結等器官在寸口的位置、形態等。 (2) 病灶圖騰:各種功能性或病理性疾病均會以形與像的形式存在于脈動中, 如, 肩周炎的線形指感, 肌肉的條索狀指感, 散在的顆粒狀、無搏動結節為結石, 密集的無脈動顆粒為臟器病灶愈合后的鈣化灶等。 (3) 病理圖騰:臟器形態的炎性澀脈, 臟內腫瘤局灶性澀脈, 潰瘍之瘢痕形態, 積液的波動性、囊性包塊, 形若老樹枝狀的氣管等, 它們密集交錯, 層層疊疊。 (4) 物體圖騰:讓人刻骨銘心的物體都會顯示在寸口特定的位置并以縮小版的圖騰顯現, 解析這一脈“形”, 識別有利或有害, 有利于人類的智慧生存。 “脈氣”與癥 脈道的浮、沉、遲、數, 粗、細, 有力無力, 中醫以此辨證, 可以判斷人體的寒熱虛實, 表里陰陽, 從而決定對人體干預的攻補策略。而脈象有關人體情志、心理疾病的分析診斷也是十分準確。事實上, 有關人體情志、心理疾病的診斷尚沒有儀器能完成, 臨床上多是醫生的經驗診斷, 在這里脈象提供診斷十分準確。 脈診時, 醫生的手指放在寸口, 在對脈動的感知中, 您會發現許多高起的包包或干癟的下陷, 還會感到有許多小點、小線、小結節等, 事實上這是臟器疾病信息, 筆者以“脈暈”統稱。當醫生仔細感應一個“脈暈”時, 會發現“脈暈”內還有小“脈暈”, 甚至小“脈暈”內還會出現不同的指下感覺。如炎癥包塊的澀脈, 膿性包塊為黏滯性漿液等。例如, 當腎臟氣血瘀滯時, 在尺脈的上部會出現一枚碩大的豆狀“脈暈”, 該“脈暈”的外側是疾病腎臟的皮質部分, 內側為腎臟的腎盂部分。仔細辨認, 你會發現腎臟的皮質與腎盂質地不均勻現象, 皮質組織致密, 腎盂中心有空腔。如果此患者有囊腫, 則會在皮質出現囊泡;有腎結石, 則會在腎盂中觸及到小砂礫。再仔細感應, 囊腫的位置、大小、囊腫生長。結石的大小、數目、位置等。假如, 結石有移位, 脈診還會清楚輸尿管內結石大小, 周圍組織有沒有炎癥、水腫或嵌頓, 腎盂積水等。就腎臟脈氣的感知而言, 如微電麻手的澀脈為炎癥, 混沌的脈氣為瘀血, 有局灶性澀“脈暈”為腫瘤, 囊性結節為囊腫, 無脈氣的結節為結石, 如此等等, 脈診類似于B超、CT等物理檢測設備。在觸及到腎臟的炎癥時, 還需分辨腎實質或腎盂炎癥, 從而辨別該患者是腎炎還是腎盂腎炎, 并能推斷尿檢驗有蛋白尿、管型還是有白細胞、紅細胞, 甚至尿蛋白有幾個加號, 白細胞有幾個加號等。腎腫瘤還需辨明良、惡性, 全身有沒有轉移的淋巴結, 有沒有化療等。 單純將腎臟疾病診斷出來, 脈診還能辨明證候;根據寒、熱、虛、實、表、里、陰、陽, 在選擇中藥有效成分治療疾病的基礎上再辨證施治, 因人而異的辨病證治, 療效更突出。 寸口脈象中的信息分布 1. 寸、關、尺分布見圖1。 1.1寸脈 候頭、頸、胸。具體:上候頭, 中候頸, 下候胸。左寸脈下1/3浮候心, 中位候左肺。右寸脈下1/3候右肺。 ![]() 圖1 寸口臟器分布 1.2 關脈 腹部 (膈下-肚臍上) 。具體:右上候肝膽。左上候脾胃。右下候胰頭, 左下候胰尾。 1.3 尺脈 肚臍以下至足。具體:上候腎腸, 下候泌尿、生殖、下肢、膝、腳。 2.寸口組織各層次信息分布 見圖2。 ![]() 圖2 寸口各層次信息 2.1 寸口表皮上 各種與人體不相適應的自然圖騰。 2.2 寸口表皮下 各種陳舊性疾病信息。 2.3 皮下 人體體表各種有形病變信息。 2.4 脈管壁筋膜 人體筋膜與神經疼痛信息。 2.5 脈管壁肌層 人體肌肉病變信息。 2.6 脈流 臟器、證候脈氣。 2.7 脈管后壁 脊柱與后背信息。 2.8 脈管旁組織 脾胃運化, 群帶信息。 3. 寸口脈道-脈“形”層次與分布解讀 3.1 表皮外-自然信息 為各種縮小版的物態圖騰。 3.2 表皮下-陳舊病變 內臟各種陳舊性病變, 或病變導致臟器功能嚴重受損, 各種實質性結節、包塊等都會因為其在脈搏波中形成阻力或者說脈動諧波振幅發生扭曲。經過訓練, 指感可以察覺這種病變形態學改變。 3.3 皮下組織 寸口部位的皮下組織, 是人類實質性內臟臟器的信息庫, 甚至包括人體的骨骼組織信息。因此, 寸口部位的皮下組織又是研究人體內臟疾病、骨骼、淺表腫瘤、淋巴結轉移等信息場, 它也具有大的信息量。 3.4 脈管壁 脈管壁是人體肌肉、筋膜疾病的信息場, 同時也是內臟牽涉性疼痛的反射區域。因此, 研究脈管管壁信息可以如實的診斷來自身體任何區域的疼痛、肌肉的痙攣、無菌炎癥, 輔助診斷內臟疾病。例如, 胰腺炎, 該病的指感:雙下關脈表皮上出現胰腺形澀波, 后背疼痛會導致關脈、關上脈管壁的外側緣出現弦邊, 當前腹痛時, 雙關脈管壁的內側緣也會出現弦邊。而肩周炎則在寸脈的中1/3處脈管邊緣出現邊脈。 3.5 脈道內 脈道內是氣血瘀阻內臟的信息。候脈時指下出現疙疙瘩瘩的突起, 或坑坑洼洼的凹陷都是內臟發出來的信息。疙疙瘩瘩的突起為氣血充盈或氣血瘀阻的病變, 而坑坑洼洼的凹陷是臟器的氣血不足或功能不足病變。 3.6 脈后管壁 脈后管壁是人體脊柱乃至脊柱筋膜、脊間肌, 小腦、口腔、食道、腸間隙、腎臟等臟器的信息。當這部分組織、器官發生病變時, 疾病信息就會在脈后管壁中顯現, 脈診及時、準確, 甚至并不遜色于現代醫學儀器設備。 3.7 脈管壁外組織張力、飽滿度問題 在臨床候脈的實際操作中, 手指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脈外組織, 組織飽滿度乃至張力、含水量都有一定臨床意義。豐滿者多有胃氣, 張力偏大者多見于勞動者, 組織塌陷者多見水鈉不足, 個別人的脈道細弦而直, 似乎要從塌陷的組織中漂出來, 這是精神范疇的孤獨性或者說防御心理的存在等。 寸口好似有一個小人站在脈道中, 脈診是將指下觸及到的形與脈動感知予以描述, 對小人的檢查也好似對人體的體檢。臨床上指感下的任何不正常與人體解剖一一對應, 我們就可以精準的描述人體, 精準的診斷疾病。這種徒手體檢與醫療設備檢查相比在疾病診斷的精準度上并沒有明顯的差異, 而候脈更勝一籌的是可以迅速的診斷人體的征候與預后, 可以快速的表達醫生給予干預的臨床效果。 4. 診脈動的具體內容 中醫學將脈象作為臨床辨證施治的診斷依據, 脈象的表里定征候的表病里病, 脈象虛實定人的虛實, 脈象的遲與數定寒熱, 脈的大小定陰陽, 此就是八綱。事實上, 上古時期的醫學并沒有將人體的病變說的像西醫那樣詳細, 僅是根據脈象的表里, 或半表半里, 及脈象的八綱來辨證施治。當然就脈動的要素來說, 傳統脈象仍然不全面, 后人不斷的發現與豐富將是這門科學的特征。現將脈動的要素分述如下。 4.1 脈的浮沉 脈浮沉是人體的榮衛之氣受六淫等外邪的侵擾而出現的氣血態勢。浮脈為表證, 病邪未盛, 正氣未衰, 正邪相搏, 陽氣驅病外出而出現脈浮。筆者認為, 浮脈是人體在受到致病因素侵擾后身體所出現的功能態, 浮是組織早期充血時的祛病脈象與表現。 沉脈主里證, 里證的虛、實、寒、熱等證均以脈沉為表現。筆者認為:沉脈是機體體液有損, 正邪相搏的交織態勢, 甚至是人體氣血虧損、病進的標志。 4.2 脈的張力 脈的張力特指脈道的緊張度問題, 弦脈與散脈是這一脈象要素的兩極分化。一般認為:弦脈有生理性脈弦與病理性之分。肝脈與春季相應的季節脈多見生理性, 筆者認為, 脈弦與人的疾病因素、精神因素、飲食、社會因素等均有廣泛的聯系。疾病狀態下出現的弦脈多見疏泄失常、氣機不暢、氣血失和等。弦脈的形成與動脈壁張力大或彈性差或動脈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縮、血管壁增厚、舒張時血管直徑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等因素有關, 疼痛及肝病時出現的弦脈為神經體液的變化對血管功能影響, 其形成因素復雜多變。 4.3 脈的頻率 特指心動的快慢, 借以辨別人體的寒熱。當然辨別脈的頻率不單純是心臟跳動的快慢問題, 也不單純是寒熱這一簡單因素, 它還在疾病的正邪交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標意義。人體傳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各種炎癥、六淫所傷等脈的頻率均具有臨床診斷價值。事實上, 人體發熱性疾病有許多, 而發熱就可以改變脈率。另一方面, 人體的心動過緩, 諸如傳導阻滯、副交感神經興奮、交感神經受抑制、胸椎間盤左移等, 均可以導致心動過緩。 4.4 脈的節律 是以研究脈動的規律性為主要問題的一種脈動指標。它主要反映在心動快慢與傳導, 心搏的強弱與均衡等因素。具體體現在心動的規律與時間周期之間, 心肌收縮期與舒張期生理與病理性改變等。古人認為, 心跳快為前提下的心動不規律其臨床風險要大于心動慢為前提下的心動不規律, 認為心動忽大忽小、忽快忽慢, 并以代脈為代表的節律不整脈象, 會預示臨床風險的出現, 而現代脈學認為這是心肌病變的脈象表現。 4.5 脈的長短 它提示人體氣血的盈虧狀態。氣血之長是一種有余, 或氣逆或火盛。脈道之長有生理病理之分, 寸長則頸項為患, 尺長則肚臍以下有疾患。 4.6 脈的粗細 這兩種因素是關于脈管口徑充盈狀態的描述, 飽滿者為粗, 纖細者為細。一方面是管徑問題, 另一方面是氣血的盈虧問題。脈寬無充盈則見于虛或芤脈, 脈細卻有力則見遺傳性高血壓或寒濕體質等。 4.7 脈的滑澀 脈流利度的兩極描述, 滑如盤中走珠為血行流變學意義上的流暢, 它是一種里熱、宿食、痰濕肺熱之脈。而指下如觸熒光屏面靜電的感覺則此脈澀為血瘀。臨床上, 滑脈無處不在, 如, 洗個熱水澡、小跑、心情激動、少許飲酒、月經來潮、妊娠等均見脈滑。相反, 澀脈的出現多提示脈行瘀滯?,F代人多患三高癥, 脈道雖然寬大, 但脈氣卻澀滯, 若泥漿過指下, 臨床上, 仍然以血行不暢, 甚至是氣虛論。 4.8 脈的虛實 虛實脈從字面上理解為脈的有力無力問題, 事實上他們均是復合脈象。虛脈為浮大而軟, 含有3種不同脈素, 多見氣虛、血虛或氣血雙虛。臨床上, 凡浮的成分占主要比例的虛多為氣虛或陰虛, 沉的成分占主要比例的虛多見血虛或陽虛。實脈則是5種脈象的組合, 大而堅實、長、充實有力。浮的成分占主要比例的實脈為表實, 里實則沉實有力。 4.9 脈勢 特指脈氣勢能的趨向, 向魚際方向或向尺脈遠端, 有時頂撞手指等。在寸口臟器位置的外周, 出現脈勢, 提示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如, 脈弦細, 寸脈脈勢向魚際方向沖撞多見抑郁癥脈象。心氣脈勢向魚際方向前趨, 提示該人有芳心或思遠等。 4.1 0 黏滯度 特指血液黏稠度高低的脈象。血流通過指下似乎有一種指觸泥流的感覺, 似乎血流如油漆般滯行。筆者認為:流利度表示血行通暢度, 與黏滯度是不同的概念。血行的滑澀程度, 代表溶液的流暢度, 而黏滯度表示溶質與容量的比例問題。例如, 筆者在《中華脈神》中從《太素脈》中借用的濁脈, 用來表示血液黏滯度的指感, 它與滑脈、澀脈是兩回事。例如一位三高癥的女性來了月經, 她的脈象描述當是:脈濁澀而滑。解析這一脈感當是:脈濁, 脈氣澀, 脈流動滑。 4.1 1 脈的振幅 特指脈搏的振動幅度。雖然傳統脈象的弦脈、緊脈、洪脈、動脈等脈象有關于脈振幅的描述, 但筆者認為脈的振幅應當單獨立項。這是因為脈的振幅不僅表示了心的波動狀態, 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神經的因素。事實上, 組成脈動的主要因素很多, 諸如, 心臟的射血量和脈管張力是造成高壓的因素、主動脈的彈性是造成低壓的主要因素、血液的溶質容量是血管飽滿度的因素、植物神經是脈管口徑的縮放制約因素等。例如腦中風脈象, 患肢的關、尺脈管壁弦、緊, 振幅弱, 脈沉而細。但患肢側的寸脈卻不一定弦。健側肢體的寸脈沉弦而細, 而關尺脈卻沒有沉弦而細。這是因為支配患側脈道的腦神經受損, 患肢側的關尺脈振幅明顯減弱, 而健肢一側的關尺脈卻不會改變。 臨床上, 心理因素導致的脈管壁微顫及其信息撲捉, 可以解析患者的心理因素, 諸如膽顫、恐懼、害怕、委屈等,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4.1 2 脈的對稱度 特指左右寸口脈的對稱問題。人體是左右對稱的生物體, 脈氣也應當對稱。但從人類直立行走并學會勞動以來, 左右手的分工出現一些差異, 右手和右側肢體持重的分擔量往往較大, 右側肢體的肌張力也偏強于左側, 因而人的雙寸口可以出現微微的偏差, 假如偏差過大, 一定是病態。有些人則習慣于左勢, 脈象也會出現左寸口偏強的現象。臨床上, 一側肢體肌肉的強大、痙攣, 脈氣會增強, 反之肌肉的萎縮、損壞, 也會出現脈氣弱的現象。例如, 腰椎鍵盤突出癥, 突出一側的患側神經受到壓迫, 肌肉萎縮, 脈氣會明顯減弱, 出現沉弦無力的脈感, 嚴重者脈的振幅也會減弱。而對側腰肌的肌力卻多痙攣, 并出現增強的脈感。但凡脊柱兩側肌力的不均衡都會出現左右寸口脈的不均衡。筆者研究發現, 伴隨上肢的運動, 人體的胸椎間盤也會有一定幅度的擺動, 經久的一側上肢負重會導致肌肉較對側發達, 椎間隙變小, 椎間盤擠向對方。臨床上出現難以根治的咽炎、心氣不足、胸悶等癥狀, 多見于頸、胸椎間盤左側膨出, 右側椎體間隙狹窄。 4.1 3 脈的溫度 臨床上常見寸口的寸脈與尺脈溫度有所不同, 也見雙寸口脈的溫度有別。例如, 腎陽虛的患者, 往往寸脈溫度較高, 尺脈溫度偏低。面部紅潤伴青春痘出現的患者往往寸脈溫度高而尺脈偏寒。腦中風患者的患側肢體溫度與健側肢體的溫度顯著不同, 健側肢體的溫度偏高, 患側肢體的溫度偏低, 而寸口脈也有這一現象, 健側寸口的溫度明顯高于患側肢體寸口的溫度。這就產生臨床意義, 辨別兩寸口溫度也就具有臨床診斷價值。諸如, 尺脈的溫度偏低, 常見患者的下腹部或下肢自覺寒涼, 若為遲脈則月經推遲, 出現瘀血塊等。而寸脈的浮起甚至指下灼熱, 可見患者面紅耳赤, 頭疼頭重。疾病狀態下則是六淫之邪侵襲人體等。 4.1 4 脈管壁外組織張力、飽滿度問題 在脈診實際操作中, 手指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脈外組織, 就組織飽滿度乃至張力、含水量都有一定臨床意義。豐滿者多有胃氣, 張力偏大者多見勞動者, 組織塌陷者多見水鈉不足, 個別人的脈道細弦而直, 似乎要從塌陷的組織中漂出來, 這是精神范疇的孤獨性或者說防御心理的存在等。 4.1 5 脈后管壁 脈后管壁是人體脊柱乃至脊柱筋膜、脊間肌, 小腦、口腔、食道、腸間隙、腎臟等臟器的信息。當這部分組織、器官發生病變時, 疾病信息顯現。 4.16脈的干濕 醫生手觸寸口脈, 會感知寸口皮膚的干與濕, 皮膚微微皺褶, 有收斂感, 這當然為干, 事實上這是表干, 并不是里干。里干的脈象是脈管欠充盈, 脈管壁有收斂感。 寸口皮膚干的患者并沒有口渴感, 里干而脈率數的患者往往是體液缺失的脈象表現, 同時患者也會有口渴感。濕分幾種類型:寸口皮膚濕潤, 黏黏糊糊的自然為濕。指壓骨面, 指下與骨面之間有一種黏滯感則為血瘀, 有塊狀物為血凝。深觸脈道外組織到骨面有一種黏滯感, 稱之為體濕。 小結 脈中“形”為人體疾病信息, 其中包括臟器形、病灶形、病理形。脈“氣”涵蓋中醫辨證施治的內容。新一代中醫掌握脈中形與氣將高屋建瓴于臨床。 筆者在B超和CT的參照下歷時數十年完成脈診對疾病的診斷, 精準定位寸口臟腑位置, 著《象脈學》[1]一書并與同好成立世界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 推動現代脈學的發展。雖然我們有所發現, 或者說是豐富了脈學內涵, 這完全受益于古人的啟迪, 事實上, 脈學的語言非常豐富。本文僅為拋磚引玉, 誠摯叩謝同仁與前賢。 參考文獻 [1] 許躍遠.象脈學.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 2015 來源:中華中醫藥雜志 作者:許躍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