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記》是吳昌碩71歲時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吳昌碩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風范的杰作。 吳昌碩,是我國近代藝術史上一位在書、畫、印三方面均開一代風氣的大師。就其書法而言,出入秦、漢金石碑刻,篆、隸、行草各體均臻極高的藝術水準。在清代書壇上,特別是在篆書領域內,吳昌碩堪稱是一座幾乎無法逾越的高峰。他早年依傍楊沂孫和吳大澂,曾臨習《泰山刻石》和《瑯玡臺刻石》等小篆名品,后出入鄧石如和吳讓之。最終專攻《石鼓》,用筆渾樸厚重,恣肆爛漫,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結字茂密緊湊,正奇互用,在體勢上右肩上聳,參差錯落,個性極為鮮明。在分布上疏密有致,避讓得宜達到了雍容端莊的效果。用墨則以濃濕為主,飽墨鋪毫,意韻生動,有時墨盡筆枯,更添蒼茫樸拙之趣。吳昌碩在篆書可能的范圍內,將書寫性發揮到了極致。為傳統篆書開辟出一個嶄新的境界。吳昌碩篆書的《西泠印社記》,可以說是體現他這一嶄新境界的典范之作。 下面從用筆、結字和章法等方面對《西泠印社記》進行具體分析,使我們在臨習這一范本時,做到胸中有數,有的放矢。 《西泠印社記》在用筆上,打破了秦漢以來小篆筆畫一味均勻的慣例,明顯地增加了提按動作,行筆速度也有緩急之別,使線條呈現出粗細的變化,采用中鋒、側鋒、藏鋒和露鋒等相結合的用筆方式,使線條形成多形狀、多勢態的的筆畫,筆力雄健、筆意恣肆,毫無雷同之感。這在吳昌碩之前的篆書都是不曾有過的用筆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書寫時融入了隸書和楷書的筆意。因此,我們在臨習時,首先要明確其筆法的基本特征,體會吳昌碩篆書在起、行、收時豐富多變的手法。 在結字方面,《西泠印社記》也不同于傳統小篆勻稱平整的結體特征,而是采取了結體錯落的結字法則。大篆在結字上似乎也存在著參差錯落這一特點,但不夠明顯,總體上依然追求的是均衡之美,而吳昌碩在《西泠印社記》中把結體的錯落推向了極致,使其篆字顯現出跌宕多姿的字形特征。可以說,對小篆這種在結字上的改造也是吳昌碩的獨創。此外,我們在臨習還要注意不宜過于強調垂腳,中宮也不宜偏上,要有“蜾扁”之趣。 作為一篇紀事文章,《西泠印社記》是寫在大約高寬為4:3的界格內,因而在章法上整篇排列整齊,氣度連貫。臨寫此類章法的篆書要注意字不要頂格,四周要留有一定的距離作為行距字距,格中每字大小形態也要略有不同。這樣,才能在通篇整齊的章法中顯現出變化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