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之人,脾強胃健,飲食入胃,化生津液,灌溉周身,本無所謂痰也。故血氣俱盛,少壯體實之人,隨食隨化,焉有痰邪為患。而痰之成,巢元方謂“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王節齋謂:“痰之本,水也,原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陳修園認為此說尚有欠缺,故增謂:“痰之成,氣也,貯于肺。”凡是痰證,非此則彼,必與三臟有關。趙獻可痰論謂:“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濫而為痰,是無火者也,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于腎者,猶龍火之出于海,龍興而水附;動于肝者,猶雷火之出于地,疾風暴雨,水隨波涌而為痰,是有火者也。”張景岳則謂:“脾家之痰,則有虛有實,如濕滯太過者,脾之實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虛也。若腎家之痰,則無非虛耳。蓋火不能生土者,即火不制水,陽不勝陰者,火必反侵脾,是皆陰中之火虛也。若火盛爍金,則精不守舍,津枯液涸,是皆陰中之水虛也。”趙、張二氏之論,可謂簡明扼要。但其治療所撰用之方劑,不外六味、八味之類,似猶有未盡。治痰之本,則不外實脾土,燥脾濕,溫脾強腎,而降火行氣,亦不可缺。 綜上論述,痰之生成,約可歸之為二因,即寒濕與燥熱,而二者之證狀、脈象及治法,自亦各有差異。茲分別辨證論治如后。 (一)寒痰。脾虛不能制濕,腎虛不能約水,皆能為痰,此即寒痰之屬也。寒濕之痰,量多而稀薄,色青白,多涎沫白泡,滑而易出;亦有凝結清冷,吐涎痰,結在喉間,咳而難出,甚至帶有黑點者。其人常咳嗽喘促,寒怯倦怠,身體重痛,食少面黃,胸膈痞悶,氣滯不舒,或嘔吐泄瀉,冒眩頭痛,一般不渴,即渴亦欲飲熱湯而始覺稍舒。更有挾酒食,兼腫脹,甚或為厥仆,皆由寒濕痰甚所致。舌質淡紅,舌苔多白潤而膩。其脈象多弦滑沉細。治宜辛溫燥熱之劑,以祛寒、除濕、通陽、利水、健脾、理氣。濕盛者,二陳湯為其主治之方劑。寒盛者,則以苓桂術甘湯加附片治之。寒濕俱盛者,當用麻黃加術湯主之。若胸腹脹滿,或兼嘔吐,或飽悶吞酸,此乃脾胃虛弱,飲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新訂平胃散加炮姜、吳萸、肉桂治之。如中滿腹脹,上氣喘逆,二便不利,或四肢俱腫者,此為痰水壅滯,宜五苓散上下分消其痰水。如其痰涎梗阻喉中,舌強,語言難出,甚則暴瘖,四肚厥冷麻痹者,是為痰厥,則以茯苓四逆湯回陽利水而化痰。如其濕痰流注經絡,游走無定,手足牽引,或胸背腰胯痛不可忍,骨節疼痛,坐臥不寧,是為痰注。此種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乃元陽虧損,水中無氣,則津凝血敗,皆化為痰.如此之痰,若用攻逐,則必并精血而盡去之,元氣將更受傷,而痰必益甚,治之之法,唯有扶其元陽,健其脾胃,附子理中湯治之。又有腎陽虧損,不能攝水,致水邪上泛而作痰飲,痰飲沖肺而咳嗽喘促,宜四逆湯加肉桂以扶腎陽,陽旺則能攝水,水邪不上泛溢,則痰去而咳自止。 (二)熱痰。脾陰干爍,腎水偏枯,以致陰虛火動,則飲即蒸凝而成痰,亦有由火熱熏蒸,及郁寒郁熱化燥之痰,此即熱痰之類也。其痰多稠濁膠粘,甚或凝結成塊成坨,色多黃褐,咳嗽雖甚而吐咯難出,其人多煩熱燥結,咽喉干燥,頭面烘熱,胸膈滿悶,懊憹嘈雜,口渴飲冷,二便不利,或旋暈怔忡,心悸不寐,甚則梗塞咽喉,迷漫心竅,神昏譫語,形成痰結、痰蒙,是皆火熱燥痰之所致。舌苔干黃而燥。脈象則多弦澀,或虛數,或洪滑。治宜寒涼清潤,降火豁痰,新訂荊防敗毒散加瓜殼治之。其燥甚者,宜加麥冬以潤燥化痰。如濕重者,則頭暈重如裹蒙,身體重痛,則加薏苡仁以去濕,濕熱去而痰自除。如其頭痛、發熱、身重、疼痛、咳嗽,而痰涎帶黃褐色。舌苔白膩。則以三仁湯宣暢氣機,清利濕熱,濕熱去而痰涎自去,痰涎去而咳嗽隨諸證自愈。如痰結喉中,哽咽不出,里急后重,大便秘結,此因肺與大腸互為表里,肺熱甚而移于大腸,急用大承氣湯下熱存陰,使痰涎從大便而出。若燥熱郁甚之老痰、怪痰,盤據胸膈而作怪者,上方加貝母、桑皮、杏仁治之。用此峻劑,只可投之形氣旺盛,痰積膠固者,若體氣虛弱之人,決不可輕用。若不問虛實,一概以峻藥攻之,則痰攻盡而體愈虛,病愈劇也。又有腎水枯涸,陰虛火動,致水邪因火熱熏灼而成痰,干咳連聲,咳痰費力,痰則稠粘而帶黃褐色,則應補其腎水,六味地黃丸治之。若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咯痰難出,皆由肺氣被郁,熱傷津液,凝滯郁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痰、郁痰,而其原則火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其治也,惟在開郁降火,清潤肺金,而消凝結之痰,以清氣化痰丸治之。 以上溫燥及清潤兩法,多屬消導、化解范疇,間有寓補于攻,寓攻于補者,亦在酌其虛實之多寡而和合施用之,總以邪去而正無損為目的。若其痰全由虛而生者,攻之則彌甚,補之則潛消,則難拘于痰無補法之說,而非補不可。脾腎陽虛不能制濕攝水而生痰者,輕則香砂六君湯可用,重則附子理中湯主之。脾腎陰虛而液化為膠,水沸為痰者,則應以都氣丸治之。 又有一種痰閉之病,不可不知。凡為痰閉之人,必素秉陽衰,積陰日盛,飲食不運,氣機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內氣滯之,陰邪竊發,寒痰上涌,堵塞清道,當此之時,人事昏迷,喉中痰響,上氣喘急,一般稱為中風,其實為痰閉而不能出。法當扶陽祛痰,稍加開竅藥,附子理中湯加砂半,或姜附茯半湯治之。 無論寒痰熱痰之護理,平日皆當慎飲食,薄滋味,以杜生痰之原。若腎虛水泛為痰,或水沸為痰,皆應禁忌房事。而刺激肺臟之辛辣椒姜堿性食品.亦在禁吃之列。 本方為治痰飲之通用方。但據個人經驗,此方僅治寒痰之濕甚者為有效,其它則非所宜。若熱痰投以二陳,則立見兇危,可不慎耶?半夏燥濕化痰,陳皮利氣降痰,茯苓淡滲利水祛痰,甘草補土和中,健脾制濕,濕去則痰除。四藥皆有治痰功能。加南星助半夏,加枳實以成沖墻倒壁之勢,名導痰湯,以治寒濕之頑痰膠固者,更為有效 (二)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痰飲為陰邪,得陽則化,本方通陽利水,有“溫藥和之”之意,同時,亦化氣行水。茯苓淡滲利水。白術健脾除濕。桂枝辛溫,能化膀胱之氣。甘草補土以制水。既化其氣,氣行又導其水,水去則痰飲自除。《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謂:“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皆苓桂術甘湯主之,可知其功矣。本方為治痰飲咳嗽之主方,加減應用,范圍極廣。 (三)麻黃加術湯:方解見傷寒咳嗽。 (四)新訂平胃散:方解見脾咳。 (五)五苓散:方解見傷濕咳嗽。 (六)茯苓四逆湯:茯苓、附片、黨參、干姜、炙甘草 四逆湯方解,參見腎咳。入茯苓淡滲利水祛痰,治咳逆嘔噦,膈中痰水,人參佐四逆,生氣而益陽,陽回痰去,則咳嗽自愈。 (七)附子理中湯:方解見肺咳。 (八)四逆湯:方解見腎咳。 (九)新訂荊防敗毒散:方解見傷風咳嗽。 (十)三仁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樸、白通草、竹葉、滑石 本方為吳鞠通所立,用以治濕溫證者。杏仁開上焦肺氣,竹葉清上焦邪熱,蔻仁、厚樸、半夏宣化中焦濕濁而利氣機,苡仁、通草、滑石滲利下焦之濕而泄熱,使上下分利,濕化熱清。借以治因濕熱而生熱痰咳嗽者,濕熱去而痰涎自去,痰涎去而咳嗽自愈。 (十一)大承氣湯:方解見傷熱咳嗽。 (十二)六味地黃丸:方解見腎咳。 (十三)清氣化痰丸:半夏、膽星、橘紅、枳實、杏仁、瓜蔞仁、黃芩、茯苓 本方為清順氣機,化除熱痰之通用方,故名清氣化痰丸。半夏、膽星,燥濕化痰。橘紅順氣化痰。枳實破積行痰。杏仁降氣潤肺止咳。瓜蔞仁、黃芩清熱化痰。茯苓滲濕化痰。合之則清熱化痰而順氣。故用治痰因火上,肺氣不清之咳嗽為有效。 (十四)香砂六君子湯: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 按:四君湯為治一切陽氣虛弱,脾衰肺損之通用方。加半夏、陳皮名六君子湯,用治脾胃虛弱,痞滿多痰之證,方解見百日咳。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木香辛溫,而以氣勝,為三焦氣分藥,能升降諸氣,泄肺氣,疏肝氣,和脾氣,益胃氣。砂仁補肺益腎,健脾和胃,治腹痛痞脹,祛痰逐冷,上氣咳嗽。合六君子湯,用治脾腎陽虛,不能制濕攝水而生痰飲咳嗽之輕證為有效。 (十五)都氣丸:熟地、山茱萸、茯苓、山藥、丹皮、澤瀉、五味子 本方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六味地黃丸力能養陰清熱利木(方解見百日咳),加五味子以收斂肺氣,而滋腎水,益氣生津。《神農本草》謂:“主益氣,咳逆上氣。”用治脾腎陰虛生痰而咳嗽者為有效。 (十六)姜附茯半湯:生姜取汁、制附片、茯苓、半夏 按:姜附茯半湯一方,乃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之劑。生姜辛熱,宣散壅塞之寒。附子性烈純陽,可救先天之火種,真火復盛,陰寒之氣立消。佐茯苓健脾行水。半夏降逆消痰,痰涎化盡,上氣喘急自愈。 患者素有痰飲病,面色(白光)白。但兩顴有時發赤,頭暈痛,腰背脹痛,不思飲食,四肢厥逆,惡寒特甚。咽干不渴。咳嗽時兩脅脹痛,吐涎痰而稠粘。氣緊促,有欲斷之勢,晝夜不能平臥。大便如羊矢,此陽微無運轉力。小便黃乃下焦尚屬有火。兩足腫大為真陽微極之兆。惡吃油脂食品,為有寒邪之驗。舌質淡白,苔白膩。脈浮而微細。此內有痰飲,外挾寒邪之證。前醫誤用宣散、清涼方藥投之,見咳止咳,見痰化痰,以致寒邪閉塞,與痰飲相呼應,病勢日趨嚴重,陰愈盛而陽愈微,真陽有將脫之勢,非大齊劑回陽不可;而外挾寒邪,非兼辛散表寒不成功。主以重劑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內外兼顧,復重用生姜散表寒。 麻黃12克,制附片62克,細辛3克,桂枝18克,干姜62克,炙甘草62克,生姜124克 連服二劑,晚上能入睡少許時間,咳嗽減輕,兩顴已不發赤,兩腳腫微消,此元陽漸回之征。但仍然惡寒,胸腹飽滿不思食,必須溫建中宮,使脾胃能司運化之權。上方加炮姜、砂、蔻健脾胃。 麻黃12克,制附片62克,細辛3克,桂枝18克,干姜62克,炙甘草62克,生姜124克,炮姜31克,砂仁12克,白蔻12克 又服二劑,諸證減輕,咳嗽吐痰易出,白泡沫痰中帶稀涎,發熱而咳,小便不利,以小青龍湯加附片溫經散寒逐飲而止咳。 麻黃9克,桂枝15克,白芍12克,干姜31克,五味6克,細辛3克,半夏15克,甘草18克,制附片62克 連服二劑,腫消、痛除,食增,白泡沫涎痰大減。大便暢通,小便亦利。但痰帶咸味,舌苔白滑。脈弦滑而細。此腎陽虧損,不能攝水,水邪上泛而作痰飲。同時,脾胃虛弱,不能司運化之權。附子理中湯去參加苓治之。 制附片62克,白術24克,干姜31克,茯苓24克,炙甘草31克 連服三劑,僅微咳喘,痰涎亦少。仍然惡寒,四逆湯加桂扶腎陽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炙甘草62克,桂子15克 連盡二劑,咳喘痊愈。但覺心累心跳,四肢軟弱無力。用附片生姜羊肉湯善其后。 制附片62克,生姜124克,羊肉一斤 一月后,據患者愛人談:燉服羊肉湯兩次,完全復原。 (二)劉XX,男,52歲,工人。 患者體虛,咳嗽喘促,痰結在喉間,咳而難出。每日清晨,必大咳一陣,吐痰一大堆,始能起床。過去中西藥治療無效,病隨年齡與日俱增。面容黧黑,略帶微黃,困倦無神,聲音細微。心累心跳,腰酸背痛。咳時牽掣胸脅痛,惡寒特甚,口干不渴,飲食不多,胸膈痞悶。走動則氣更緊,津液滿口,唇發青舌質淡紅,苔白膩,略現微黃。脈浮滑而細。此腎陽虧損,水泛為痰,沖肺而咳。但患者外感寒邪,必須扶腎陽治本,祛寒治標,內外兼顧,四逆湯加麻黃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12克,麻黃12克 服藥二劑,僅咳痰利爽,其它證狀未減輕。此病重藥輕,兼外感寒邪重,必須大劑四逆扶腎陽,重用麻黃、生姜散表寒。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炙甘草62克,麻黃18克,生姜124克 連服二劑,諸證大減,但胃納不佳,上方加炮姜,砂仁溫建中宮。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炙甘草62克,麻黃18克,生姜124克,炮姜62克,砂仁12克 又服二劑,腰背不酸痛,咳喘,痰涎減輕,仍然惡寒,此外感之寒邪去,但內之腎陽虛,四逆湯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炙甘草62克,茯苓24克 連盡二劑,上方加桂子15克,扶腎陽。 又服二劑,病勢更減輕,但納食仍少,此脾胃虛弱,以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炮姜,砂、蔻,扶其腎陽,健其脾胃。 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白術31克,炮姜31克,炙甘草31克,砂仁12克,白蔻12克 連服二劑,胸膈已不痞滿,胃納轉佳,但仍喘促,此內水邪為患,麻黃甘草湯汗之。 麻黃12克,甘草31克 盡劑后,晚上睡覺時出汗,喘減,仍惡寒,四逆湯加桂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桂子12克 連服四劑,咳痊愈而微覺氣緊。病痰飲者,溫藥和之。苓桂術甘湯加附片治之。 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術18克,甘草15克,制附片31克 連服六劑,諸證悉愈。惟仍怕冷,附片生姜羊肉湯調理,鞏固療效。 制附片62克,生姜124克,羊肉一斤 一年以后,據患者云:在暑天內燉服羊肉湯十余次,附片吃了兩斤多,不復怕冷,咳嗽痊愈,微覺氣緊。(三)萬XX,男,38歲,農民。 患者正當壯年,身體健旺,面色紅潤,容光煥發,喜飲茶水。平日小病,不以為意。近忽喉干舌燥而咳嗽,吐痰難出,如物梗塞喉中,有時咳至面紅發熱,始吐出調濁膠粘而帶黃褐色之痰。并覺頭眩暈,一身疼痛,惡寒發熱,心煩悶,口渴,思飲冷茶水。小便黃濁,大便結燥。舌質絳紅,苔干黃。脈浮緊而數。此外感寒邪,郁久化熱,與內之熱痰,交互不解,麻杏石甘湯加桑、貝散寒、清熱、化痰以止咳。 麻黃6克,杏仁15克,石膏18克,甘草15克,桑皮15克,貝母6克 服藥一劑,頭眩暈,一身疼痛,惡寒等證悉除咳嗽亦減輕。但熱邪仍重,法當降火豁痰,荊防敗毒散加減治之。 荊芥9克,防風12克,牛蒡9克,桔梗15克,杏仁18克,竹茹12克,木通6克,半夏15克,茯苓18克,瓜殼18克,苡仁15克,甘草6克 盡劑后,熱痰去而咳止。 (四)程XX,女,82歲,家務。 患者八十高齡,身體衰弱,平日飲食不多,較常人怕冷,咳嗽微喘,吐白涎痰,吐痰費力,上下氣若不相接,心累心跳,手足軟弱無力。診斷為老年慢性氣管炎。此次發病后,咳喘更嚴重,吐不出痰,只能在床上坐臥,不能下地行走,飲食不下,惡寒特甚,兩顴有時發赤,上午晚上各發潮熱一次,口雖干而不思飲茶水,有時呃逆,發干嘔,最近服四環素后即吐,注射青、鏈霉素后亦吐,咳喘更甚。兩日未進食,病勢甚危,唇烏白。舌質淡,苔黃膩。脈沉細。綜上述證狀分析,患者為素有痰飲,脾胃虛寒,中氣不足,尤其是陽虛明顯。現嘔吐不能食,應先治其胃寒,以小半夏湯加味,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而平咳。 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5克,吳茱萸9克 連服兩劑,呃逆嘔吐告愈,隨即進食,咳喘亦略有好轉,隨即用理中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以健脾胃,溫化寒痰而止咳平喘。 黨參12克,白術18克,干姜15克,炙甘草15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杏仁15克 又服二劑后,咳嗽大減,一咳痰即吐出,呼吸氣調勻,僅微喘,心累心跳亦好轉,飲食逐漸增加,已覺食有香味,要吃餃子。但覺膈間有痰,胸悶不舒。舌苔黃膩減去,變為白膩。脈弦細。此為水濕重之征,水濕者,痰之本。但兩手足心仍發潮熱,乃真寒假熱。病痰飲者,溫藥和之,苓桂術甘湯加味治之。 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術24克,炙甘草18克,干姜24克,五味6克,細辛3克,公丁香9克 上方連服四劑,即可在室內行走,飲食日增,有如平常一樣,已不怕冷,四肢不如前軟弱無力,心累心跳告愈。但自覺喉中有痰,滿口津液,僅微咳,痰亦易出,多白泡沫涎痰,完全不喘。舌苔微黃,中帶黑色。右脈較有力,左脈沉細。此脾不司運化,故水濕積聚而不行,兼以腎陽虛寒,水泛為痰。此脾腎陽虛,故用附子理中湯加味先后天并補之,以鞏固療效。用附子補先天,即補腎中真陽,理中湯補后天脾土。加茯苓淡滲利水而祛痰;蛤粉之咸以補腎陰,腎陰得補,而陽有所依,自然陰平陽秘而康復。 制附片31克,黨參24克,白術24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茯苓24克,海蛤粉31克 服藥二劑后,諸病痊愈,并能從事輕微家務勞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