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大行其道的時代,很多人張口閉口談營養,生怕一日三餐營養不夠,于是鈣片營養素肉類各種補,營養過剩病如肥胖、高血脂,痛風等于是不請自來。 這種現象,其實是低估了脾胃的氣化能力。在食物不豐盛的年代,脾胃之氣都能將食物自動轉化成營養。如今食物如此豐富,只要飲食均衡,是不用擔心營養不足的。 想要做到飲食均衡,寶寶們最好移開關注營養的目光,轉到重視氣化上來! 什么是氣化?《內經》“七篇大論”曰,“宇宙萬物各從其氣化也”。氣為元氣,由元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這是一切自然現象的根本特征。人體內精微物質的化生及輸布,精微物質之間、精微物質與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都是氣化。 氣化正常則健康,氣化異常則生病。比如因氣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濕而生痰,可發生郁證和癲狂等。因脾虛氣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發生腎虛精虧。可謂“百病生于氣也”。 不僅脾胃五臟,被我們吃進的食物和藥物,在它們的生長階段,同樣是一個氣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同,就算是同一類食品,也會存在口感與功效上的區別。 典型的例子,是土雞蛋和洋雞蛋,也就是生態放養雞和籠養雞所生蛋的不同。這是被專家公認為營養成分差不離的兩種藥食同源之品。 雞蛋很早就被中醫用于入藥,比如《傷寒論》中治心中煩而失眠的“黃連阿膠湯”,用雞蛋黃補腎陰鎮心火。《傷寒論》中治咽中生瘡不能言的苦酒湯,用雞蛋白利咽止痛開聲門。而無論藥物還是食物,都是以不同的形、色、氣、味等特性,來達到食養與治病功效的。 一個問題:不同的氣化過程,會帶來雞蛋形態上的區別嗎? 放養雞秉承天地四時之氣,在林間終日嬉戲吃食,享受到足夠的運動和日曬,吃很多天然的食物,慢慢成長。產生的能量在雞的身體內轉化后,一部分輸送給雞蛋,一部分輸送給血液等,這個過程就是氣化的過程。 這樣氣化得到的土雞蛋,蛋清清澈粘稠,略帶青黃,蛋黃色澤金黃,浮在蛋清之上,不沉底。將熟雞蛋剝殼放在手中揉捏,即使被捏的扁扁的,蛋白也不會開裂,還是一只完整的雞蛋。 而籠養雞由于沒享受到足夠的運動和日曬等,能量轉化多靠飼料,氣化過程沒有放養雞的充分,所生的雞蛋形態,是無法和土雞蛋相比的。 有寶寶不解:只要營養一樣的就行,形態不同有什么關系呢? 其實大有關系。中醫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不少人以為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是不同的藥物,事實上,它們為同一種植物,區分的關鍵,就是其大小,長短、形態。因此,即使同一藥物,形態不同,其藥效也會有不同。 再一個問題:不同的氣化過程,會帶來雞蛋氣味上的差別嗎? 藥食發揮作用,主要在于氣味。 氣表現的是天之陽氣的氣化作用,也就是四氣:寒熱溫涼(還包括平性)。四氣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是通過入腹后身體的反應感知到的。 比如雞蛋之氣(性)以蛋白,蛋黃、鳳凰衣(蛋殼下的那層膜)作區分。其中蛋黃性平,吃了它可補中益氣、養腎益陰、潤肺止咳等。而雞蛋白和鳳凰衣,一個性涼,一個性淡平,均有'清肺火,化燥痰。治咽痛失音。'等作用,食療治病兩相宜。 味表現的是地之陰氣的氣化作用,也就是五味:酸苦甘辛咸。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 因此入口知其味,入腹知其性。比如土雞蛋,只要不是味覺遲鈍,大多數人都能嘗出土雞蛋比洋雞蛋味更醇厚香濃,入腹補中益氣,健脾開胃,是一種很舒適的感覺。這是兩種雞蛋滋補效果有差別的根源。 正所謂,“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通過氣化進入五臟,生成精神氣血精液,氣味相合時,則身體舒泰,陰陽平衡,整個人看起來容光煥發,身體健旺。 看到這里,寶寶們有沒有發現,僅以營養來界定土雞蛋和洋雞蛋的區別,確是隔著一層,未至全面,有失偏頗呢?所以,與其重視營養,不如重視氣化。重視氣化,懂得藥食的形與氣味等為身體帶來的好處,才能更好地做到飲食均衡身體棒。 用藥食的氣味糾偏,助人體氣機流暢,氣機流暢,諸病則能自愈。 用藥食的氣味來調理人體陰陽升降平衡,更是治病或養生的根本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