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1年56天
如何才能快速地成為時間管理的高手?快速成為頂尖高手的核心秘訣是什么?首先,我們就要對什么是高手,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基本的標準。
一是在一段時期內,能夠聚焦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并且找到實現這個目標的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并且每天都堅持去做。比如我的目標是寫一本時間管理的書,那么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一篇時間管理的文章。
二是能夠保持平衡,持續地獲得產出。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分鐘熱度,比如有的朋友剛開始寫文章,熱情很高,熬夜到兩三點也要完成它,但是過了幾天就放棄了。就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保持平衡,剛開始“用力過猛”,后面就沒有動力了。可以說,這是一種沒有效果的行為。
三是能夠做到要事第一,能完成每天最重要的事。這也符合我們前面提到的新時間管理矩陣理論,不僅能聚焦目標,而且效率很高。效率很高,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能夠做到要事第一。比如我每天寫文章,基本上都能完成。
好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介紹一下快速成為頂尖高手的三個核心秘訣。
秘訣一:意愿決定結果
佛教禪宗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佛教大師被邀請到一個村莊講佛法。他對村民說,你們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嗎?不知道!既然你們不知道,那我不用講了。
第二次,這位大師又被請到這個村講佛法?村民們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就說知道。大師說,既然你們知道了,那還請我干什么?于是就走了。
第三次,大師又被請來講佛法。這次村長先做了一個安排,他說大師這次又會問同樣一個問題,到時大家配合好,這邊的人說不知道,那邊的人說知道。大師又被請來,他問到:你們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嗎?于是下面的人一邊說知道,一邊說不知道。大師說,那你們這邊的人,告訴那邊的人就行了。
經過了三次,大師都走掉了。如果第四次,大師又問:你們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嗎?大家想一想,怎么樣回答,大師才會講佛法。——你說呢?或者說,我來就是聽您講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才令到大師在第四次,才開始講佛法呢?
我們講這個故事只是為了說明意愿的重要性。大師之所以不講法,就是因為看到這些人意愿不夠,不是真正想要聽講,即便是講了他們也不會認真聽,自然也不會有什么收獲,那又何必講呢?
那么,怎么判斷一個人的學習意愿是否足夠強烈呢?是否愿意為學習付費就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如果一個人信誓旦旦地說要學習某一樣東西,卻不愿意花一分錢、或者付出一些基本的努力,那基本上就是一時興起。
就以我自己為例,我決定要學習和分享時間管理以后,就花了兩三千塊錢,總共買了大概100本書,裝了整整一個箱子,凡是網絡上有的時間管理課程,基本上我也買了一遍。
這還僅僅是開始,比買書和課程更困難的是讀書,比讀書更困難的是用自己的理解來分享書中的知識,比分享知識更困難的是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是我都做到了,不是我比別人聰明多少,而是我非常想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那么,現在問題又來了,我們去做一件事情的意愿從哪里來呢?或者說,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動力從哪里來呢?
一是外在動力。當我們做了一些事情以后,就會受到某些獎勵或懲罰。就比如我們努力工作、提升業績,就是為了能夠升職加薪,過上更好的工作。就比如我們承諾按時完成一件事情,如果完不成,就要發紅包。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但同時,這個方法也有它的缺點。這是因為,長期使用這種外在的動力來推動一個人做事,慢慢地就會對外在的事物產生依賴,從而導致內在的動力不斷減少,降低做這件事的興趣。
二是內在動機。什么是內在動力,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內心真正渴望去做一件事情。比如我為什么能夠持續學習時間管理呢?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能夠每天學習、不斷取得進步,就是我內心渴望去做的事情。
那么問題又來了,到底是外在動力好?還是內在動力好呢?
答案是都好。我們完全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講兩者對立起來,我們可以同時利用自己的外在動力和內在動機來推動我們去做事。
就比如,我習慣學習時間管理,那么我就去買了很多書,這時候看書和分享書中的知識就成了問題,因為我也有惰性,這個時候,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外在動力。比如,“我承諾每天6點以前發一篇文章到群里,否則發100元紅包”,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督促我前進。至少前期是很有必要的,后面慢慢就會形成習慣。
秘訣二:學習、思考與實踐,缺一不可
我在學習和分享時間管理的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朋友之所以有這些問題,就是沒有同時做到學習、思考與實踐,下面舉例說明。
1、學習不夠
比如,有個朋友學習番茄工作法,他就跟我說:“番茄工作法沒用的,根本就無法讓我工作時保持專注,想去做其他事情;用番茄工作法感覺壓力好大,每天那么多工作,得吃多少個番茄才能完成啊!”
看到這里,我有一點無奈、也有一點好笑,這位朋友可能對番茄工作法的理論沒有徹底掌握。
第一,番茄工作法就是為了訓練你的專注力,如果你工作時很專注,那么就不必要使用番茄工作法了。專注的關鍵點就在于條件反射,也就是開啟番茄就專注工作,結束番茄就高效休息。也就是說,剛開始吃番茄不專注,是很正常的。
第二,不需要所有工作都使用番茄工作法,對那些困難的、重要的任務,適合使用它。同時我們也很難整天持續地使用它,每天能夠吃10個番茄,就非常非常地厲害了。更重要的是,番茄工作法的節奏,可以幫助我們管理精力、降低壓力。
我上面說的,就是番茄工作法的部分理論,這是需要我們學習后牢牢掌握的。當然理論同時也來源于思考與實踐。
2、思考不夠
比如,同樣是學習番茄工作法,有朋友就說:“感覺25分鐘太短了,所以我不行它;我的工作經常受到干擾,這不適合我!”
這樣朋友可能用過番茄工作法,但是沒有仔細思考,思考番茄工作法的理論,思考如何改進這個方法。
第一,番茄工作法規定25分鐘,是不是我們只能每次工作25分鐘呢?肯定不是的。當然25分鐘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如果你實踐一段時間以后,發現自己的確可以延長時間,那就可以延長,而不是堅持一個標準。
第二、番茄工作法就是為了幫助你減少干擾、專注工作的,你越是干擾多,越需要使用它,如果它不適合你,可以換一個。
這就是我學習和實踐番茄工作法以后,思考而得出的結果。
3、實踐不夠
還有的朋友就跟我說:“理論我也搞清楚了,也在不斷地思考,我用了兩天,發現效率不是特別好,準備試試其他方法!”
這就是實踐不夠的原因。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是不會有明顯的效果的,那么前面的學習和思考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可以說是浪費時間。
總而言之,學習、思考與實踐缺一不可。學習后要思考和實踐,思考后要學習和時間,實踐后要學習和思考。我就以自己學習番茄工作法為例,簡單描述一下這個過程。
假設我今天學習了番茄工作法,我總結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練習條件反射,這時我很激動,馬上開始吃番茄,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太棒了,但是25分鐘后自己卻不愿意停下來。
這時候,我就開始復習番茄工作法的知識,想找出解決辦法,但是書上沒有講,我就自己思考,那就強制自己停下來,我又激動地開始吃番茄,這次效率比較好,能夠按時休息了。
后來,我發現自己有時候能按時休息、有時候又不能,我有開始思考,開始看書,應該怎么辦呢?終于我想通了,只要大部分時候自己能停下來,就OK了,然后我繼續不斷地吃番茄。
秘訣三:輸出
我從2017年10月15日開始分享時間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收獲。一是閱讀了217本時間管理書籍,寫了400多篇文章,建構了自己的時間管理體系。二是從以前的一年讀幾本書,到剛開始的一周讀一本書,到現在的一小時讀一本書。
這些都是我能力的快速提升,為何會有這么大的變化,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輸出,大量的輸出,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每天寫一篇文章。
那究竟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輸出呢?
一是實踐。剛剛我們也提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沒有實踐,我們的學習基本上就是浪費時間,因為它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很多人可能不習慣寫文章,或者說覺得寫文章太麻煩,那么起碼也要做到將學到的理論和方法,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
按照學習金字塔的理論,通過實踐可以掌握75%的知識。
二是寫作。寫作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語音。為什么要寫作呢?我們經常說“輸出倒逼輸入”,想要寫清楚,首先就要想清楚,這個時候你就會一邊思考,一邊實踐,還有什么比這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呢?
寫作的過程,就是教授給他人的過程,這個時候你就會將自己的知識內化。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不想寫作,也沒有人聽我講,那你也可以自己說給自己聽啊!
按照學習金字塔的理論,通過教授給他人可以掌握90%的知識。
如果你也想參加新書內測,請點擊《楊浩鳴: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書,卻還是管理不好時間?》
我是楊浩鳴,專注提升工作效率,每天寫一篇文章,幫你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