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中層管理在一盤散沙中
企業中層管理實踐過程中,如何評價管理的效果?作為中層管理者的你,如何自我評價你實施的中層管理的效果?如果你停留在常規的“工作業績”、“顧客滿意度”、“團隊分工與協作”、“領導力是否服眾”、“績效考評結果”……這些“模棱兩可”的維度的話,你可能還沒有深刻的理解中層管理應當具備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是領導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指標分解的數學能力?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激勵能力?……——這些依舊是存在無法界定的概念,讓企業主和高管仍就不明就理的判定著。可怕的是這些判定滲透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的時候,力智融合認為,管理的效果將是一盤散沙或混沌不明。
力智融合在給客戶企業進行中層管理咨詢的時候,引入“循證管理”的概念和手段,切換到“管理和運營的根本關系”的角度,讓管理在企業里充滿活力和可按性。讓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循證管理(PID)”。 循證就是尋找最佳
現代企業無論你是從事的哪一行業,從“組織與個人”出發,運用“管理”管的是組織和個人,運用“經營”營的是商品(或服務)和利潤,衡量的角度往往通過“數據”來體現。而這些數據,或是進銷存的財務數據,或是人均效率的評價數據,或者是收入支出的資金數據,或者是供應商和客戶的存量數據。這些數據的本身就透露著“管理與經營”的效果——這也是我們落入到“一切以數據說話”的簡單評價體系建立之中。作為中層管理者,首要任務是清晰的認識到各類數據的意義,要理解他們,就得懂經營懂管理。“循證管理(PID)”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管理方式——“在你所關注和從事的管理實踐領域,注重運用可能得到的最佳證據來作為決策和管理的依據”,它包含三個維度:流程(Procedure)、工具(Instrument)、數據(Data)。
流程不是畫畫 1、 流程(Procedure):管理者在實踐過程中,無論是“管理”還是“經營”,“組織”還是“個人”,設制“流程”的目的在于“得到想要的結果”。循證管理中流程不再定義為“為完成某一目標而制定的一整套工作方式”,而是“為完成必要的輸出進行輸入效度、過程信度和目標確定的循證過程”。決定流程質量的因素就在于輸入、過程和目標設定時各種要素的“最佳狀態”。因此,中層管理者必須對你所設定的流程的輸入的有效性、過程的可信度、目標的確定性進行管理。這就要求對工具(Instrument)進行循證管理。 工具太多要選擇和評估 2、 工具(Instrument):循證管理會關注管理或經營“工具”的效度和信度。工具的效度,指選擇的這種工具是不是真正能滿足你想要實現的目標的最佳工具。比如你希望收集到員工的家庭信息進行關懷管理,使用“工資發放清冊”可就滿足不了你;比如你想某個產品的精度為毫米,使用卷尺也不可能滿足。工具的信度,指同一輸入在至少兩次以上的不同形式的流程或者同一輸入在不同時間進行同一流程時,能夠得到“一致性”的輸出的最佳工具。比如,同樣的電話邀約話術,在不同的時間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比如,同樣的員工離職率管控手段,在不同的員工那里會得到不同的效果。循證管理(PID)需要找尋出盡可能具備效度和信度的管理和運營工具,以保障管理的一致性和標準的達成。 數據看維度 3、 數據(Data):由于流程要素的特征要求和管理工具的兩度標準,所產出的“數據”,就會在“重測估計”和“復制估計”兩個要素上有所體現。“重測估計”是指在不同時間進行同一流程時得到的數據進行的預測和評估;“復制估計”是指運用不同形式的流程開展同一事項時得到的數據進行的預測和評估——口頭話說來就是“你再弄一個試試”。通過對數據兩維度的認知,我們就可以解決開篇所說的各種評定類別和方向中不切實際、不落地的問題。 最佳證據
循證管理(PID)就是建立在“最佳證據”的基礎上關注“管理”和“運營”的。企業中層管理落地過程中,無論是“人力資源管理”、“產品開發管理”、“生產作業管理”、“客戶滿意度管理”等等,力智融合都已經通過實踐將它們納入循證管理的思路和方向下讓我們的中層管理更上一層樓的落地實施起來。 |
|
來自: 昵稱16619343 > 《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