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木匠讀《周易》(7):周公篡權
十、封邦建國
武王坐上天子的寶座后,釋放了因反對帝辛的改革而被囚禁的百官貴族,又將商朝國庫的糧食分發給貧弱的普通民眾,同時展出代表國家權力的九鼎及寶玉……為了更好地統治全國,也為了感謝曾經幫助過周族的部落、方國及大臣們,他還采取了論功行賞,分封諸侯的分封建國制度。這個制度也叫封邦建國,體國經野。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封建制度。 這個制度是由周天子將特定的區域及區域中的民授予諸侯國君,諸侯又將自己的國土分封給自己的子孫。這樣層層分封,就形成了由天子、諸侯、卿、大夫組成的各級首領及嚴格的等級制度。這個制度與過去商王朝時期的部落聯盟制相比較,最大的特點是更緊密,更易于管理,也因此使得政權更為穩定。 分封制的實質是權利的重新分配,而土地大小和質量及人口數量的多少是區別權利大小的關鍵。當時的受封者主要有三類人: 一是姬姓宗室貴族及幫助周滅商的功臣,如武王之弟周公被封于魯,弟鮮封于管,弟叔封于蔡,遠戚召公奭封于燕,最大的功臣呂尚被封于齊等; 二是歷代帝王的后代,如神農的后代封在焦,黃帝的后代封在祝,堯帝的后代封在薊,舜帝的后代封在陳,大禹的后代封在杞等。這些人都是根深蒂固的家族; 三是依商滅夏時的慣例,封商帝辛的長子武庚為侯,以保存商的祭祀,安撫商遺民。但為了防止其造反,又將商地化分為三部分,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帶兵各據一部,以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武王分封的區域和受封者相互的關系非常復雜,充分考慮了如何有利于鞏固周族政權,即“以藩屏周”的目的。 分封制是由武王時期開始全面實施的一種新的國家制度,但它不是武王的創造,而是文王時期施行的井田制的放大。井田制和分封制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將權利、義務與土地、人口相聯系,其目的就是強化社會組織,鞏固社會秩序,這也是周族改革的一個最基本特點。如果說分封制與井田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它們所實施的區域的大小有別。井田制是在周族內部施行的一種制度,而分封制則是推行到天子與諸侯之間,是周朝的一種基本制度。 忙完分餅子的事,把那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軍頭門打發走后,該整頓朝綱,過過當帝王的癮了。于是在武王取得勝利的兩年后,他上門拜訪了商王當年的太師箕子,向他尋問得天下后如何保天下的方略。箕子告訴了他治國的幾條基本規則,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尚書·洪范》的內容。這個基本準則也就成了周族的臨時國策,直到周公制禮作樂后形成了自己的規則為止。 武王在位只有短短的八年,在滅商后的第四年病逝。長子成王涌繼位。這時發生了一件對周族歷史影響深遠的大事,就是周公攝政。
十一、周公攝政
周文王一共有十個兒子,依次為: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在文王的這十個兒子中,老四周公旦的能力最強,多才多藝,也自視甚高,并深得文王的寵信,一直就是文王的得力助手。 當時的王位繼承制主要有三種:為主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一般正確情況下大都如此;二是兄死弟及,一般在嫡長子能力有限,而兄弟的能力又特別強時采用;三是君王指定,一般在非常時期采用,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季歷對古公的繼承。 季歷之后的周族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季歷之后是文王。文王死后,因為老大伯邑考早逝,所以由老二武王發繼承了王位。 這種以血統而不是以能力排序的繼承制度,在能力最強的周公看起來是很不公平的,但在兄長面前他只能忍耐、忍耐、再忍耐。而當武王死后又將王位傳給了自己年幼的兒子時,他不干了,他對王位有了躍躍欲試的野心,想篡權。 距離太近了,近得讓人旋暈,這個王位。再不動手,更待何年?機會來了就干吧。于是他依然篡權:小毛孩滾一邊去,讓老子來玩。 奪王位可不是好玩的事,要慎之又慎,所以周公并沒有直接說老子要當王。而只是說成王太小了,還不知道如何處理國事,弄不好諸侯不服管而暴動就麻煩了,所以我來幫幫忙,當幾天代管的攝政王。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話說得再好聽也不行。 為什么不行呢,因為不合理,因為當代王也不是隨便就可以當的,也不是誰想當就能夠當的,也還要講個規矩不是。譬如買火車票排隊,也還要有一個先來后到,是吧。你周公自己說要當代王就當怎么行呢?于是朝廷內外反對聲一片。 反對周公的人中呼聲最高的當然是管叔鮮,因為在他看來,要立攝政王也行啊,但還輪不到你老四,而應當是我這個老三來當才對,順序不是在那里明擺著嗎?我不是先從娘肚子里生出來的嗎?所以他要反。唉,周公最恨的就是這個血統論了。 既然你管叔要當這個刺頭,我就把你先滅了吧。 滅了你,我不就可以“弟及”了嗎? 熱鬧開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