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于孝的論述 《論語》學記(十一) 文/王營 儒家認為,孝弟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不講孝弟,不僅無道德可言,而且往往會犯上作亂,危害國家和人民。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第一)。 既然孝弟是做人的根本,那么做為子女,應該怎樣做才能表達對父母的孝?儒家從四個方面作了闡述。 首先,孝應當是子女發自內心的對父母的真情實感。做為子女,既要滿足父母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更要使父母精神愉悅,滿足他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二是在對待父母生死的問題上,要不違父母心愿,依禮而行。父母健在的時候,要慎重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讓父母放心。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日常生活中,子女出遠門要告知父母去什么地方,以勉父母擔驚受怕,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父母去世以后,要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孔子雖然主張厚葬父母,然而他并不贊成喪事大操大辦、奢侈浪費,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三是要繼承父母的遺志,完成父母未了的心愿。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