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和我十分符合,我認為這要從時間環境機遇這幾個要點講,70后的童年,當時生活條件相當清貧。農村小孩只有過年才能完整買套衣服和鞋子,吃的基本沒零食,主食還時常沒菜沒油。住的是很少的土坯房。 讀書還經常留級,剛到初一不到一年,因老師經常催收學費而綴學。當時已知道讀書很重要,甚至發誓要把初中念完。但思想不堅定。但我同齡人基本都沒讀完初中。 綴學那年剛好十四歲,家里的5畝農田根本養活不了5口人。就和12歲就綴學哥哥到鄰縣(經濟實力強點)去做民房,也就是泥水匠,當時無知也無畏,起早貪黑地抬磚,提灰。就這樣一路過來。由小工到師傅,由農村到全國城市。 我說這么多并不是訴苦,而是說生活的苦,讓我懂得了什么是付出與收獲。什么是痛苦和快樂。學會了敢于直面生活。生活逼迫我們學會并亨受生活。懂得了人生的艱辛與不易。苦難使人成長,堅強。也是唯一不可失去的財富。 只有被不斷壓迫才能不斷激發人的潛能。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擺脫貧窮的本能思考,在人的靈魂深處從未停止。只有敢于面對,才能敢于超越。敢于超越,才敢于面對。社會是人最深,最真,最廣,的學問老師。 環境不會快捷地因為個人而改變,只會隨著主流意識形態而改變。剛步入社會的人總想改變環境,初衷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社會是名利的角斗場。真假美丑,愛恨善惡,貧窮貴賤顯露無遺。 正是因為沒多大文化的人能堅守住人性中的哪份正直。善良。勤勞。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名利場的底層。沒有被金錢財富泯滅了人性的貪婪,澎脹,虛榮,奸詐,殘酷。 財富能使創造多大的善,就能起多大的惡。如股票。房價等等。而我們是底層平凡而堅定小善主義者。 |
|
來自: 海鷹21iy19j5rw > 《文件夾1》